17年了,希望大家珍惜現在所有,
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https://www1.cgmh.org.tw/new1/new8811-522.htm
地震發生後第二天,筆者隨同長庚醫院組成的醫療團赴東勢鎮,到達後卻因缺乏通訊設備及統合指揮,致使我們團隊在災變當地很難發揮最大能力。
醫療團成員包括神經外科、骨科、內科、小兒科、復健科、麻醉科等18位醫師,另配置有麻醉護士、呼吸治療師人員及兩台獨立發電機等相關急救藥物,醫療能力絕不遜於一家綜合醫院。可是我們卻花了太多時間在災區及災民收容所之間查訪,而當地有線電話及行動動話均不通,各醫療團之間和統籌的衛生局只能以口耳相傳及車輛來回通訊。雖然長庚醫療團間有無線通訊設施,也僅能在各醫療站間互通訊息,對於更偏遠、道路不通山區根本無能為力。最後仍得仰賴慈濟功德會的師兄姐自各路線傳回消息,而分共7條路線以車輛運輸醫療人員方式推進到東勢以外的災區。
筆者認為,其實我們救災可以做得更有效率:
- 應有確實統一分配人員單位,讓醫療服務的人員能統合而非各自單打獨鬥,筆者於設立醫療總部在東勢國中期間,曾有多組其他醫療團體前來詢問可否幫忙,筆者也僅能告知那幾處應還缺人前往,至於他們是否及時趕到或需要後援與否,只能靠回報人員的口信,後來所幸東信公司設立了臨時通訊站,經筆者連絡,提供了專線電話供各災區之間聯繫。其實當停電斷訊之際,應有衛星電話來提供通訊,奈何衛生局中僅有一線,致使各醫院菁英醫師只能枯陷災區空著急,而多數未能馬上親赴第一現場,提供即時援助。
- 物資的供應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成箱成車的輸液及食品等不斷湧入災區醫療站,其實除了第一線外,多數存活下來的災民都是各種的壓、撞、碰傷以及氣喘、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需定期服用藥物而因災變斷藥者,望著幾乎成山的點滴輸液,及越來越告罄的慢性病藥物,心中的焦急實在難以形容。這不是大家愛心用錯地方,而是缺乏各單位之間的統合聯繫,如果能把這些錢用來添購多一些衛星電話、長程無線電通訊設備,甚至直升機,讓需要援助的災區更快獲得醫療急難救助那該多好?
此次救災,大家均盡了最大努力,付出最多愛心,實在不忍也不能苛責誰,只是痛定思痛,若萬一再有下一次,我們還要這樣做嗎? (轉載自88年9月26日自由時報22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