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板痛又稱足底痛,
是復健科門診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是復健科門診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一般來說此症在女性較男性常發生,而以前足痛最為常見。
足底痛經常合併行走不良、正常步態變差後產生繼發性疼痛(如膝蓋痛、臀部痛、下背痛)。老年人、肥胖者、運動員、長期站立或走動(如老師或櫃姐)等特別職業者也容易發生足底痛。
對一般人來說,運動量突然增加或運動類型改變也常會產生足底痛。
運動員也是常發生足底痛的族群,如體操選手經統計約有21%有此症,而跖跗韌帶 損傷、壓力性骨折、下背痛與舟狀骨骨折也是常見合併發生問題。
除了頓挫或扭傷引起的急性足底痛之外,許多慢性反覆發生的足底痛經常是多重原因所累積合併造成,要根本治療則需釐清真正原因。例如年輕女性足底疼痛可能原因是因為先天性扁平足加上長時間站立,造成足內翻長期拉扯足底筋膜與肌腱所致。另一例子則是老年人足底痛X光檢查後常見足跟骨刺,但真正原因可能是足底筋膜老年化變硬,或者因足跟脂肪墊萎縮造成吸震力變差合併導致足底痛。
1. 足部結構問題:
如扁平足、高腳弓、足內翻或外翻等。
如同身高與長相一般,各人足形也各有不同,從短寬到長薄,趾頭的粗細語長短,在穿不同鞋具下會有不同反應。因此挑選一雙合適自己的鞋子很重要(下一篇文章會介紹)
足部的支撐結構是由數塊腳掌骨由肌腱韌帶包覆而成,因此腳骨間的相對位置與韌帶肌腱的強度都會影響行走時足部的穩定度。而當中鞋具的鬆緊包覆度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若足部楦頭較寬(腳趾根部的腳掌寬度),或足背較厚實者,穿尖頭鞋或鞋盒較緊時,會因過度擠壓腳趾或腳掌而造成疼痛。
2.皮膚疾病:
包括指甲疾患、雞眼和結繭、黴菌感染、皮膚因乾燥或受傷產生裂紋等也會造成足底疼痛,有機會可以常和足底『面對面』以找出問題。
3.肌肉問題:
小腿連接至足底的肌肉群,因為過度使用(如長時間站立、跑步等)或不當使用(突然加速減速跑步或扭傷等)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常會有足底的轉位痛,而事實上病灶其實在小腿。或由於足部趾間肌因為足弓結構不穩定而長期緊繃或收縮力道不平均(如穿了太寬鬆鞋襪,造成行走時腳趾經常要抓緊)造成局部激痛點,在行走時緊繃而誘發疼痛;或因關節旁兩側肌肉牽拉力量不均造成趾節偏移,也會造成不同類型的足底痛。
4.肌腱韌帶問題:
年紀增加或受傷後造成包覆腳掌骨的韌帶鬆弛,造成腳掌穩定度變差,行走久後造成其內軟組織牽拉摩擦發炎疼痛,或足底筋膜因老化或反覆發炎變硬彈性降低、過度使用摩擦、周圍的脂肪墊變薄吸震力不足、等原因也會造成足底痛。
5.滑囊問題:
人體有150個以上的「生理性滑囊」,為分泌滑液的滑液膜所形成的囊狀構造,外側常包著網狀血管群,主要分布在骨頭、肌肉肌腱間、身體表面常會摩擦到的地方,及肌腱連接骨頭突起處(如膝蓋和腳跟),對附近肌肉肌腱活動時可能發生的碰撞和壓力提供潤滑緩衝的功用。若因過度活動或受傷造成滑囊發炎也會產生疼痛。
6.神經問題:
分布至足底的神經因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擠壓(莫頓氏神經瘤)或壓迫(如踝管症侯群)造成不同部位程度足底的麻木灼痛感。
7.骨骼軟骨問題:
由於腳掌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間空隙因韌帶鬆弛或骨頭相對位置偏移造成窄縮擠壓、或軟骨磨損造成碎片或剝脫之後發炎也會造成疼痛。先前正常發生於大腳趾、蹠趾關節的副骨或種子骨因不當或過度使用摩擦發炎也會產生足底痛。 在運動員或長期跑步者有時也會見到第五掌骨根部的壓力性骨折,而造成外側中間足底疼痛。
足底疼痛的原因常因人而異、因工作運動型態而異、因男女老幼狀況而異,因此需要專科醫師的病史詢問、身體理學檢查、行走步態的動力鏈分析、以及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等影像學以得到正確診斷。 唯有正確的診斷,其後的治療和運動建議才會有效並避免復發。
我們可以先注意或記錄什麼以便和醫師有效溝通討論?
1.病史:足底痛是間歇性還是持續的?
持續疼痛常表示傷害較嚴重,或是有症狀類似受傷的內科疾病。
間歇性疼痛常伴隨特定觸發疼痛的情況,如足中外側的骰骨鬆脫,在正常行走時並無疼痛,但走在不平的地面上,因掌骨間相對移動造成誘發骰骨鬆脫時則會造成劇烈疼痛。
2.足底痛的性質像什麼?(悶痛、刺痛或燒灼般疼痛?)
急性的關節肌腱損傷常引起劇烈疼痛。悶痛隱痛多發生在慢性疾病。如僵硬拇趾症會導致足底鈍痛,而急性趾節扭傷或軟組織損傷(草皮趾)常在不當運動(如墊腳尖又施力下壓腳掌關節)後常引起單一關節劇烈疼痛。若有燒灼般的火辣疼痛感則要懷疑神經受損,而跗管神經壓迫往往會引發足底部的燒灼性疼痛。
3.足底痛會傳導嗎?
若有傳導痛則可能有足部神經受刺激。如踝管症侯群(通過腳跟處往足底延伸的神經受壓迫)常引起足底疼痛。而莫頓氏神經瘤(趾間神經因受壓迫反覆發炎形成神經瘤)則在壓迫時(如穿尖頭鞋或按摩時)會引起局部蹠趾關節的疼痛。
4.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麻木、感覺異常)嗎?
若有通常表示病源來自脊椎或周邊神經壓迫,而且除足部疼痛症狀外常會有其他腰腿膝腳的症狀。
6.是否會夜間痛(患者足部不承受重量時發生的疼痛),或僅在負重時發生應力痛?
壓力性骨折和關節炎常會產生夜間疼痛。睡眠性疼痛也可能來自腫瘤或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問題。足底筋膜炎、肌腱和蹠骨問題通常不會導致夜間疼痛,通常需要足部負重時才會引發疼痛。
7.疼痛是否發生於特定受傷、運動或工作活動變化後(如大幅增加跑動距離)?
過度使用損傷最常見的病史,是過度增加或改變運動負荷量、突然改變運動型態(如慢跑時改打籃球踢足球)造成足部累積過多壓力所致。如跟腱炎引起的慢性足跟痛,可能來自數週內過度跑步累積的壓力,而急性肌腱勞損足跟疼痛可能是在特定訓練中突然增加訓練量所致。
8. 發生疼痛時鞋底有沒有特殊磨損的地方?
鞋子磨損的樣子可用來判定走路跑步的步態是否有無力、漸進的足弓塌陷、或疼痛引發的步態變化等。例如後足內翻過多和跟骨外翻的跑者,其鞋底可能顯示內側腳跟磨損增加,而腳跟外側邊幾乎沒有磨損。
9.有沒有重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
許多慢性疾病會影響肌肉骨骼系統。特別是糖尿病會導致周邊神經病變而影響足部感覺導致腳容易受傷而不自知,以及引起腳掌關節的缺血性壞死而產生關節炎。
痛風常會影響大腳趾關節,引起紅腫漲痛,而患者通常不會察覺先前有任何特定腳趾損傷。
10.過去一年中有沒有體重顯著增加?
體重增加會影響站立或行走過程中的足部結構。如足底筋膜炎常在體重顯著增加後發生。
11.有沒有什麼特殊方式可以緩解疼痛?
如腳拇趾滑囊炎、拇趾外翻或莫頓氏神經瘤的患者穿楦頭較寬的鞋子疼痛便可緩解。 或者扁平足或中足不穩定的患者,使用足弓墊或中足固定約束護套可以提供支撐力改善足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則可用足底矽膠支撐墊來避免過多摩擦導致疼痛。
12.婦女有無懷孕或懷孕導致體重增加?
懷孕期婦女會因荷爾蒙變化而產生韌帶鬆弛進而影響足部的穩定和吸震力。加上懷孕體重增加,可能會誘發蹠骨部位的疼痛或足底筋膜炎。
足底痛怎麼治療?
最重要的三個觀念:
『診斷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診斷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診斷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診斷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除了頓挫傷引起的急性足底痛,其他足底痛通常合併許多原因,如行走跑步時的動力鏈偏移、肌肉力量不平均造成附近組織的牽拉壓迫、肌腱炎或神經壓迫等。唯有找出正確的病因才能有效治療。
而完整的足底痛治療也包括了:行走跑步時的動力鏈調整、足底小腿特定肌肉群的鍛鍊、肌肉激痛點的針刺、受損肌腱韌帶的增生修復注射、穿著適當的護具與鞋子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