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頸椎揮鞭症 (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馬路上騎乘摩托車或開車時,不小心被後方來車追撞,造成頸部拉扯,回家後發現頸部酸、麻且施壓時會有痛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您可能已經罹患了『頸部揮鞭症』(whiplash syndrome) 

所謂的頸部揮鞭症,醫學上定義是由於頭部有突然的加速或減速,造成頸部如鞭子般揮動的情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在騎乘摩托車或開車時,被後方來車追撞,頸部受到來自多方向合成的拉扯力,因此常形成頸部較深層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及神經血管等,受到撞擊拉扯產生發炎。

一般來說,頸部揮鞭症常出現頸部酸、麻以及有壓痛點,通常在受傷後一至二天發生,不過在一般的例行性頸部X光片檢查中,卻找不到確切病灶,這也是許多病患明明有症狀卻一直被延誤診斷的原因。

上述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有的病人往往不能清楚記得受傷當時的情形,加上X光片的檢查未能找出病因,所以有些病人甚至被醫師診斷成憂鬱症,失之千里,差之毫釐,常令醫病雙方徒呼負負。

其實,診斷頸部鞭抽症的關鍵,在於專科醫師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相關神經學檢查,並配合軟組織超音波的檢查,對於找出患者肌肉撕裂傷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病史的詢問必須注意受傷的機制,例如有無使用安全帶、有無使用頭部護枕、安全氣囊、有無直接在車輛內撞擊、有無割傷或瘀青、以及急救的措施有無不當等等。

臨床上醫師評估頸部揮鞭症是根據病人臨床的症狀,並運用以下的評估系統來對患者予以分級﹕
0  0  頸部無症狀
  頸部疼痛、僵硬、有壓痛、沒有理學檢查上的症狀
  頸部有肌肉骨骼症狀(表示有活動度受限及明顯痛點)
  頸部有神經學症狀(表示有深肌腱反射降低、無力及感覺缺損)
  頸部有骨折或脫位現象

在治療方面,如果病人有疼痛不適感,一般會先建議使用軟硬式頸圈和適當的寢具、枕頭,以提醒患者作出正確的姿勢,以改善疼痛。

此外,也可使用口服消炎劑及肌肉鬆弛劑等來改善患者症狀,如果檢查中發現韌帶或肌腱出現拉扯、發炎的情形,則可施以局部類固醇的注射,而復健科中常用的低能量雷射或經皮電刺激等療法,對加速患者軟組織的復原以及減輕疼痛不適感,也有極大的助益。

通常而言,患者在疼痛期間,醫師均不建議再從事會使頸部突然轉動的活動,例如過度的負重、打羽毛球、蝶式游泳等,以免造成患者二度傷害,拉長患者復原的時間。

在日常飲食方面,須特別注意辣、醃製類(如醬瓜、醬菜等)、香煙、含咖啡因的食物與飲料(如茶、咖啡等及酒精類等均不適合食用,而如白蘿蔔、橘子等含乙醯膽鹼素(Acetylcholine; 中醫謂之性涼)的水果,也不建議攝食太多。
總之,頸部揮鞭症的治療,只有靠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並配合適當的藥物及物理治療,才能有效、快速地達到療效。
    (原文見於2001.9.12中國時報健康版,相關延伸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