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今周刊有許醫師談酸痛貼布。
為何醫師都不推薦用痠痛貼布?
「筋骨痛,XX貼布卡有效」? 痠痛貼布漲聲響起,但專家「不鼓勵」也「不建議」使用,臨床經驗發現,痠痛「完治」得找出真正原因,且麻煩的是「貼布會傷腎」。
有夠痠痛,貼一下比較好!」台灣人是痠痛貼布、藥膏的愛用者,根據健保署統計數字估算,全台灣藥局通路一年賣出四.四億片痠痛貼布,市場規模達四十億元,相當驚人,這還不包括台灣人到日本的貼布「伴手禮」消費。
復健相關的醫療人員第一線觀察也發現,很多民眾痠痛貼布買法是「一箱箱」,隨著產品價格將在年底前喊漲的趨勢,民眾聚焦到底貼布該怎麼買、怎麼用才對?
以往民眾最常見的痠痛貼布,主要是含薄荷成分,貼起來會有涼涼或熱熱的感覺,但隨著大家痠痛程度加劇,現在坊間看到越來越多的是含有非類固醇藥物(NSAID)成分的貼布,內含普拿疼、水楊酸等藥物,具有止痛、消炎效果,這是現在廣告看最多、國人到日本旅遊最愛買的一大類。但麻煩的是,這類貼布會傷腎,民眾往往卻不知道。
民眾使用只能「應急」
長期貼等於長期吃止痛藥
另外還有一類是含有麻醉藥物的貼布,止痛效果佳,用於皰疹後的神經痛。
面對這麼多貼布,專業人員的態度為何?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話說得直接:「不鼓勵使用。」台北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姜義彬同樣抱持保留態度,表示若真要用,只能「應急」。
至於貼布究竟有沒有效?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含薄荷等感覺起來涼涼的貼布,大部分都無效;至於含有NSAID的貼布,姜義彬說,有效,但要看如何使用,例如民眾感覺是手痛,實際上源頭在頸椎,整隻手都貼滿貼布雖然感覺涼涼的,但幫助有限,等於是在「白吃傷腎的副作用」。
其實很多慢性疼痛都不是貼布能解決的,簡文仁就分享,一名患者一進到診間就問他說「有沒有好方法可以改善肩頸痠痛」,他已經貼貼布貼到過敏,進一步詢問發現,患者每次看韓劇就是四、五集不休息,他便告訴患者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看太久。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超音波導引定位 治肌筋膜疼痛不走鐘
超音波導引定位 治肌筋膜疼痛不走鐘
(2012-10-6 自由時報)
(2012-10-6 自由時報)
肌筋膜疼痛症是一種急慢性的肌肉疼痛症,造成身體肩、頸、背部等部位肌肉僵硬與緊繃疼痛,其特徵是在受影響的肌肉中可摸到條狀的緊束帶與特別疼痛的激痛點,肌肉張力增加、按壓後肌肉的活動度受限,及在按壓激痛點時,會有特徵性的轉位痛(即在按壓以外處產生的疼痛感)等。其成因可能由某些內科疾病、長期使用或姿勢不良等所造成。
治療時,使用乾針或激痛點注射是相當有效且迅速的方法。傳統都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進行緊束帶與激痛點的徒手觸診定位後再進行針刺治療,然而某些特殊部位的肌肉(如頸部、手臂的小肌肉群)由於同一部位有多條肌肉同時通過,或因治療肌肉太小,不容易以徒手方式精確定位;胸背肌肉群所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如膏肓痛、肩胛痛等),除常會被誤診為其他內臟疾病外,其針刺治療則因內部有心肺等內臟器官,若針刺過深有氣胸出血之虞,也不容易完全治療。
現在較安全的作法,可由高頻率的軟組織超音波來定位緊束帶的位置與深度,並且以即時方式觀察針刺的深度與範圍,避免傷害肌肉附近的神經血管與深層的臟器,同時監測針刺時,局部組織血流量的變化,以確定療效。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若歷史重演, 我們還會這樣做嗎? 921 震災醫療支援感想
這是921震災,我到東勢災區救援之後的感想。
17年了,希望大家珍惜現在所有,
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https://www1.cgmh.org.tw/new1/new8811-522.htm
17年了,希望大家珍惜現在所有,
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https://www1.cgmh.org.tw/new1/new8811-522.htm
地震發生後第二天,筆者隨同長庚醫院組成的醫療團赴東勢鎮,到達後卻因缺乏通訊設備及統合指揮,致使我們團隊在災變當地很難發揮最大能力。
醫療團成員包括神經外科、骨科、內科、小兒科、復健科、麻醉科等18位醫師,另配置有麻醉護士、呼吸治療師人員及兩台獨立發電機等相關急救藥物,醫療能力絕不遜於一家綜合醫院。可是我們卻花了太多時間在災區及災民收容所之間查訪,而當地有線電話及行動動話均不通,各醫療團之間和統籌的衛生局只能以口耳相傳及車輛來回通訊。雖然長庚醫療團間有無線通訊設施,也僅能在各醫療站間互通訊息,對於更偏遠、道路不通山區根本無能為力。最後仍得仰賴慈濟功德會的師兄姐自各路線傳回消息,而分共7條路線以車輛運輸醫療人員方式推進到東勢以外的災區。
筆者認為,其實我們救災可以做得更有效率:
- 應有確實統一分配人員單位,讓醫療服務的人員能統合而非各自單打獨鬥,筆者於設立醫療總部在東勢國中期間,曾有多組其他醫療團體前來詢問可否幫忙,筆者也僅能告知那幾處應還缺人前往,至於他們是否及時趕到或需要後援與否,只能靠回報人員的口信,後來所幸東信公司設立了臨時通訊站,經筆者連絡,提供了專線電話供各災區之間聯繫。其實當停電斷訊之際,應有衛星電話來提供通訊,奈何衛生局中僅有一線,致使各醫院菁英醫師只能枯陷災區空著急,而多數未能馬上親赴第一現場,提供即時援助。
- 物資的供應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成箱成車的輸液及食品等不斷湧入災區醫療站,其實除了第一線外,多數存活下來的災民都是各種的壓、撞、碰傷以及氣喘、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需定期服用藥物而因災變斷藥者,望著幾乎成山的點滴輸液,及越來越告罄的慢性病藥物,心中的焦急實在難以形容。這不是大家愛心用錯地方,而是缺乏各單位之間的統合聯繫,如果能把這些錢用來添購多一些衛星電話、長程無線電通訊設備,甚至直升機,讓需要援助的災區更快獲得醫療急難救助那該多好?
此次救災,大家均盡了最大努力,付出最多愛心,實在不忍也不能苛責誰,只是痛定思痛,若萬一再有下一次,我們還要這樣做嗎? (轉載自88年9月26日自由時報22版)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打類固醇止痛 不會引發骨鬆
打類固醇止痛 不會引發骨鬆
【許宏志/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
在復健科門診治療中,對於局部疼痛,在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一段時間後仍不見效果,或疼痛侷限在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服用藥物無法達到有效濃度、或口服藥物劑量太大造成胃腸不適時,復健醫師就會考慮使用類固醇局部注射治療。
不過病患聽到要打類固醇,通常會擔心一些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聽說打類固醇會骨質疏鬆?打類固醇會使肌腱斷掉?打多了會產生有紫斑、月亮臉、水牛肩的庫興氏症?在打針之前,讓我們先瞭解甚麼是類固醇。
可體松(cortisol),是腎上腺所分泌的一種類固醇類的化合物,為人體體內自然的產物,主要的功用在協助身體對環境壓力做出反應,其中包括了葡萄糖、蛋白質、脂肪、電解質等的代謝。正常腎上腺每天約分泌125-300毫克的可體松,其分泌是經腦下垂體由各種荷爾蒙分泌來調節。
復健科常使用的類固醇,包括了hydrocortisone(氫羥腎上腺皮質素)、prednisone(強體松)、methylprednisoloine(甲基化強體松)等。它們與可體松一樣,都屬於糖皮質固醇(Glucocorticoid)的一種,結構功能和可體松也類似,除了對壓力反應的功能外,在組織學上則可減少發炎細胞活性及數目。
另外,可以減少微血管壁的通透性,抑制氣管收縮,抑制細胞的發炎反應中的前列腺素生成,影響過敏物質的合成或釋放,以改善水腫的情況。因此,在臨床使用上相當廣泛,包括了癌症、腦水腫、慢性阻塞型肺病變、風濕性關節炎、過敏症、氣喘、皮膚炎、各類急慢性疼痛等。幾乎所有的炎症反應都可經由類固醇治療達到改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美國仙丹」。
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症,大多是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引起的。在復健科治療疼痛時,類固醇的單一劑量幾乎不會引起骨質疏鬆症。
醫學研究顯示,在長期或多次(兩次施打間隔在兩周內,注射次數超過四次以上)的肌腱內注射才會造成硬化,在肌腱外的腱鞘注射則較不會。
而類固醇引起庫興氏症的劑量,通常要每天連續服用10毫克以上連續兩周才會發生,因此在治療疼痛單一劑量的注射類固醇(通常每次注射為2.5到5毫克),也幾乎不會引起庫興氏症。
我愛智慧,健康不低頭!熟年誌2014年3月號 (NO.24)
文╱李奕昀 ‧ 插畫/蕭安秀
因為過度使用3C產品(以下簡稱3C),造成身體不適求助門診的患者逐年升高,「腰痠背痛、視力模糊」成了3C族的求診特色;新光醫院眼科兼任主治醫師葉威毅有感而發:「這批五十歲的熟齡世代,特別是公教人員退休後迷上3C後,接觸3C藍光螢幕的時間比以往在職時還要長,導致眼力衰退比退休前嚴重,這樣病患的比例非常高。」眼球後方的視神經緊連大腦,除了最外層的角膜可以透過手術置換,一旦傷及視網膜或視神經,幾乎是難以復原的損害;也讓醫師擔憂3C大廠火拼市占率未分出高下,民眾日也滑,夜也滑,恐先傷視力!
乾、澀、痠,眼睛老化前的徵兆
「絕對不能輕忽年齡造成生理機能退化的事實。」葉威毅表示在都會區的門診患者中,因為社經條件好,擁有3C比例高,相對出現眼疾的患者也多。「我最近愈看愈霧、愈看愈濛」、「常常覺得眼睛很乾澀」、「晚上的視線變得很不好,看不太清楚……」這些都是病患對他的「真心告白」。葉威毅坦言:「生理機能下降,使用藍光產品的時間又上升,大大提高眼睛退化的風險。」特別是現今電子產品講究「輕薄短小」,大量運用LED做為面板,雖然省電,但藍光的強度卻比傳統燈泡還高,容易造成視力的衰退。
「眼睛視力下降不是常態!許多長輩以為是年紀大的『自然現象』,其實不然,七十歲若有白內障問題,仍有機會透過手術恢復機能。」而葉威毅近來也發現開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最近我幫一位五十二歲的教職人員和一名四十八歲的工程師進行白內障手術,以過去的臨床經驗來看,他們算是相當年輕的病患;一般進行白內障手術的年齡大約為七十歲。」
士林的郭太太迷上用電腦看影片,因為沒有廣告,常常一集接著一集看,無法讓眼睛放鬆,讓女兒郭小姐非常擔心,葉威毅提醒:「五十歲以上的更年期女性更要注意,因為體內賀爾蒙分泌改變,導致眼球淚腺的油脂分泌下降,更易產生乾眼症。」不只如此,葉威毅指出:「根據研究,亞洲女性眼睛的前房(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較西方人狹窄,眼球排水功能相對不佳的比率較高,過多的房水容易讓眼壓升高,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更年期得青光眼的比例偏高的原因。」葉威毅列出三點使用3C的原則:
1充分休息:使用三十分鐘,要休息十到十五分鐘。若是眼部功能較差的民眾,使用時間要更短,並延長休息時間。
2明亮的使用環境:避免眼球因為光線不足,過度用力對焦,造成睫狀肌彈性無法恢復,增加眼壓或加深近視。
3維持良好姿勢:保持正確的距離,不但可以減輕眼球負擔,還可以避免身體因不正確的姿勢,造成骨架歪斜、肌肉痠痛等症狀。(P36正確姿勢圖)
此外,若想為眼球加一層保護,葉威毅推薦可以選用市面上「濾藍光」的鏡片,最少可過濾掉螢幕三○%的藍光,減輕藍光對視網膜、水晶體的傷害,高係數的濾藍光鏡片更適合動完眼睛手術或是有視網膜疾病的病患使用,能降低患者對光線的敏感度、提升對比敏感度以及視覺品質。
(此處放悅知文化P79示範圖)
放BOX:痠澀乾,不再來
別當肩頸卡卡奴,勤伸展痠痛不來
3C對國民的視力衝擊不小,還創造一批新的「卡奴」。六十二歲在製造業服務多年的李先生,滑著剛入手的iPhone 5S,點擊中國大陸最近影視紅人「小臭臭」短片,一看就超過半小時。不僅如此,便利的智慧型手機,讓他成了「睡前低頭族」,不停用手機看影片、聊天、收信等等,隔天起床後肩頸痠痛,抬舉手臂還有「卡卡感」,只好求助住家附近的復健診所,但症狀稍微緩解,改不了使用習慣,病癥還是反反覆覆。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長時間使用3C,容易引起肩頸問題。因為頸部有多種神經根,稍有不慎就易引起全身多處肌肉痠痛的連鎖反應。此外,由於老花的緣故,讓眼球聚焦更為吃力,患者會皺眉緊盯螢幕,反而導致眼球肌肉群更容易疲勞。」許宏志建議可以用拇指輕輕按壓頸後的風池穴(雙手掌心遮住耳朵,大拇指所在位置),判斷眼睛疲勞程度,如果很痠,就表示眼睛常處在緊繃狀態,這是因為風池穴附近的小肌肉會跟著眼球連動,所以眼睛過勞也會牽動頸後的肌肉組織,加重後頸的疲累感。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4年3月號 (NO.24)》!
宅男宅女 預防纖維肌痛症7招 時報周刊 N.1542
打個球,腰就閃到了;睡個覺起來,脖子就歪一邊;到spa中心按摩,理療師按摩到哪就痛到哪裡。還沒六十歲就被人家說:「整組害了了」,聽到按摩師這樣說,是不是就以為自已的身體真的很差,沒得救了?
現代人很注重養生,很多疾病的罹患人口都慢慢在減少,惟獨肌肉疼痛的問題卻是有增無減。不管是大街小巷林立的spa中心,甚至是在大賣場、車站等公共場所擺的「十分鐘一百元」的按摩小站,都擠滿人等著緩解身體痠痛。許宏志說,研究發現,人類的疼痛百分之八十由肌肉表現,不管你動或不動,肌肉無時無刻都受到影響。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經常這裡痛、那裡痛的人,可能是罹患了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外加纖維肌痛症候群。這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穿了,就是什麼事都依賴電腦的現代人,和時常久坐四體不動者的通病。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肉疼痛是現代人的毛病,不管是上班族或是爸爸、媽媽,隨便在路上問:「你脖子是不是經常痠痛?」「肩膀也很緊厚?」幾乎十人有九人都有此毛病。如果再用力按他們的手肘內側,不少人更是痠痛到要趴到地上去了,這時候不管你要賣什麼藥,恐怕大家都會掏出錢來,其實這就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
許志宏強調,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肌肉因長時間且重複過度或不當使用,導致肌肉局部缺氧而引起的疼痛,也稱為肌肉的「累積性創傷疾病」。這可不是簡單的痛,只要按到激痛點,痛電流會像炸開般放射,讓人痛到「哀爸叫母」。
一般人聽到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都以為是肌肉疼痛,其實它是一種軟組織的疼痛,也會發生在肌膜、韌帶、滑囊等全身關節周邊軟組織。許宏志說,很多女性做spa時驚覺按摩到臀部深部,會產生極大的痠痛感,其實這就是「坐骨滑囊炎」,也就是俗稱「織女臀」的滑囊炎,或是臀部肌肉群久坐所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根據調查,常見的肌筋膜炎最好發部位是上斜方肌、提肩胛肌;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肩頸或膏肓痛的位置。 因此頸部便為現代人最常疼痛的部位。常打電腦或打牌的人,往往是從肩膀直接讓手臂懸空垂著,只有手的部分靠著桌面或電腦鍵盤、滑鼠在做事,忙起來,幾個小時跑不掉;便會引起肩膀與手臂的穩定肌肉群,即旋轉肌的過度伸展使用,而引發肌筋膜症候群。
肌筋膜症候群也好發於腰方肌。根據復健科醫學會調查,伏案工作或長期打電腦者,有背痛的比率約五至七成;而每天使用電腦超過四小時,背痛比率更高達八成以上,且容易閃到腰。另外髖關節部的穩定群,如大小臀肌、梨狀肌等部位也是好發部位,會導致臀部深層或下腰部的疼痛。
許宏志解釋,肌筋膜引起的疼痛,痛點連摸也摸不得、拉不得。像落枕或閃到腰的人,他們根本連動都無法動;如果放任不管、吃止痛藥解決,久而久之會變成全身都有痛點的「纖維肌痛症候群」。
在家製造負離子 補充空氣維他命 【常春月刊第282期】 2006/09/30
在家製造負離子 補充空氣維他命
人體中的肌肉與神經系統,其訊息的傳導,乃來自於微量的電流,而這微量電流則來自於細胞膜內外正負離子的流動所造成。
在家製造負離子 補充空氣維他命
想要換台冷氣嗎?現代人不只要有冷房效果,吹冷氣還得要有健康概念,除了要不滴水、不會被罰錢之外;冷氣機要能不孳長黴菌、細菌,還要能吹得皮膚美麗,最好還是冷氣一開,就能呼吸到像在森林裡那樣的好空氣。因此,各種標榜能吹出負離子的冷氣,便成為重視健康者的最愛了。
為什麼冷氣機一掛上「負離子」,就會和健康畫上等號,價格也比一般冷氣機貴呢?看看前幾年林務局在台北縣檢測烏來的三層大瀑布,空氣中每立方公分就含有2萬8千多個到5萬多個陰(負)離子時,於是到烏來可以看風景「治百病」的宣傳都出來了,難怪大家會對負離子那麼感興趣。
負離子真能健身?
許多健康產品的廣告上,都看得見環境中的正(陽)離子對身體危害;像是體內陽離子太高引發癌症、氣喘、頭痛、失眠、便秘、食慾不振等等的說法,讓人覺得正離子真的是疾病的淵藪嗎?但每次有業者宣稱負離子能治病,就會被衛生單位要求「更正」,難道「負離子有助健康」只是許多產品業者的銷售手法?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其實所謂的正離子就是元素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的離子,而陰離子則是元素得到電子形成負電的離子;電器用 品,或電腦、手機等產品使用時,都會散發出很高的正負離子,因此,很多人都會擔心電磁波會引起癌症、白血病等疾病,而許多學者都曾提出醫學報告,認為「電磁波不會引發白血病」來強調正負離子對於人體沒有影響,不過同樣也是西醫的他則認為,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雖然目前沒有明顯證據可以證明電磁波或正負離子會引發白血病,但並不表示它們對人體沒有影響。至少人體中的肌肉與神經系統,其訊息的傳導乃來自於微量的電流,而這微量電流則來自於細胞膜內外正負離子的流動所造成。
正負離子影響健康機轉
體外的正負離子過高,肌肉和神經就會受到影響。許宏志說,在人體的神經細胞中,細胞外相對於細胞內,有負90微伏特的電位差,當細胞膜外的 正電增加,會讓細胞膜外的鈉離子往內流進到細胞膜內,而造成電流傳遞神經訊息,而在肌肉細胞當中,也有類似的機制,只是電位差主要是由鈣離子所形成。不管是神經細胞或肌肉細胞,當細胞膜外有太多的正電離子堆積時,就會造成局部不正常的放電;而人體的神經就好像電線一般,負責傳導訊息到身體各個部位,並且傳遞感覺訊息回大腦。一旦局部有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就像電線漏電一樣,在人體周邊神經系統的感覺神經漏電時,就會產生痠痛麻刺等現象;在肌肉異常放電,則是有局部痙攣或抽搐的現象;而在大腦的神經異常放電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症狀的癲癇;若心臟的傳導系統異常放電,就會產生心律不整等現象。
而現代人最怕的「自由基」,和正負離子也有一定的關係。許宏志表示,眾所周知,自由基的產生是身體中,蛋白質或葡萄糖因氧化不完全而產生的;而自由基非常活潑,它會在身體各部位上下「自由」游走,尋找正常的離子結合,進而破壞組織,而產生各類的疾病。
現在很多醫學報告都指出讓身體老化、傷害的原因是出於自由基的破壞,而在試管內的研究則發現,負離子會主動尋找自由基而強迫與其結合,因而能減少它對身體的破壞,而這也是負離子和自由基的相關。也因此,負離子被稱為「空氣的維他命」。
在家製造負離子
除了瀑布有大量的負離子外,森林、海邊及許多大自然環境,都是擁有高量負離子的地方,為何這些地方會產生負離子呢?前面的介紹已經知道從瀑 布高處流下的水落差,由於流動的水分子與空氣摩擦而產生電位差;因此像海邊的海浪拍打的起起落落,也會產生大量負離子,而森林植物行光合作用時產生的氧 氣,也是負離子的「製造機」,至於拍動樹葉的風動,和大地的土壤也會散發出令人舒適的負離子。因此,走出家門,到原野接近大自然,就可以得到免費又豐富的 「空氣維他命」。
但大家都太忙了,早上一睜開眼睛就要趕上課、上班,天黑了才能下班、下課,整天都累死了,沒時間也沒心情光腳踏在公園的泥土上,也沒辦法摸 黑到山上去享受瀑布負離子;而樹木沒有陽光行光合作用,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空氣不好反而變成不適合去的正離子環境,但一回到家就關起門窗吹冷氣、開電視、 玩電腦,也不是好方法。
許宏志說,其實在家就能布置小小森林負離子區,買個有流動水流如小橋流水或水球滾動的桌上擺飾、打開窗戶讓風吹進家裡、為擺在室內的綠色盆栽打亮燈,風吹、樹葉搖動、水流……等,都能製造天然負離子。
文/丁彥伶 【常春月刊第282期】
發表於 2006/09/30 07:52 AM
人體中的肌肉與神經系統,其訊息的傳導,乃來自於微量的電流,而這微量電流則來自於細胞膜內外正負離子的流動所造成。
在家製造負離子 補充空氣維他命
想要換台冷氣嗎?現代人不只要有冷房效果,吹冷氣還得要有健康概念,除了要不滴水、不會被罰錢之外;冷氣機要能不孳長黴菌、細菌,還要能吹得皮膚美麗,最好還是冷氣一開,就能呼吸到像在森林裡那樣的好空氣。因此,各種標榜能吹出負離子的冷氣,便成為重視健康者的最愛了。
為什麼冷氣機一掛上「負離子」,就會和健康畫上等號,價格也比一般冷氣機貴呢?看看前幾年林務局在台北縣檢測烏來的三層大瀑布,空氣中每立方公分就含有2萬8千多個到5萬多個陰(負)離子時,於是到烏來可以看風景「治百病」的宣傳都出來了,難怪大家會對負離子那麼感興趣。
負離子真能健身?
許多健康產品的廣告上,都看得見環境中的正(陽)離子對身體危害;像是體內陽離子太高引發癌症、氣喘、頭痛、失眠、便秘、食慾不振等等的說法,讓人覺得正離子真的是疾病的淵藪嗎?但每次有業者宣稱負離子能治病,就會被衛生單位要求「更正」,難道「負離子有助健康」只是許多產品業者的銷售手法?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其實所謂的正離子就是元素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的離子,而陰離子則是元素得到電子形成負電的離子;電器用 品,或電腦、手機等產品使用時,都會散發出很高的正負離子,因此,很多人都會擔心電磁波會引起癌症、白血病等疾病,而許多學者都曾提出醫學報告,認為「電磁波不會引發白血病」來強調正負離子對於人體沒有影響,不過同樣也是西醫的他則認為,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雖然目前沒有明顯證據可以證明電磁波或正負離子會引發白血病,但並不表示它們對人體沒有影響。至少人體中的肌肉與神經系統,其訊息的傳導乃來自於微量的電流,而這微量電流則來自於細胞膜內外正負離子的流動所造成。
正負離子影響健康機轉
體外的正負離子過高,肌肉和神經就會受到影響。許宏志說,在人體的神經細胞中,細胞外相對於細胞內,有負90微伏特的電位差,當細胞膜外的 正電增加,會讓細胞膜外的鈉離子往內流進到細胞膜內,而造成電流傳遞神經訊息,而在肌肉細胞當中,也有類似的機制,只是電位差主要是由鈣離子所形成。不管是神經細胞或肌肉細胞,當細胞膜外有太多的正電離子堆積時,就會造成局部不正常的放電;而人體的神經就好像電線一般,負責傳導訊息到身體各個部位,並且傳遞感覺訊息回大腦。一旦局部有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就像電線漏電一樣,在人體周邊神經系統的感覺神經漏電時,就會產生痠痛麻刺等現象;在肌肉異常放電,則是有局部痙攣或抽搐的現象;而在大腦的神經異常放電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症狀的癲癇;若心臟的傳導系統異常放電,就會產生心律不整等現象。
而現代人最怕的「自由基」,和正負離子也有一定的關係。許宏志表示,眾所周知,自由基的產生是身體中,蛋白質或葡萄糖因氧化不完全而產生的;而自由基非常活潑,它會在身體各部位上下「自由」游走,尋找正常的離子結合,進而破壞組織,而產生各類的疾病。
現在很多醫學報告都指出讓身體老化、傷害的原因是出於自由基的破壞,而在試管內的研究則發現,負離子會主動尋找自由基而強迫與其結合,因而能減少它對身體的破壞,而這也是負離子和自由基的相關。也因此,負離子被稱為「空氣的維他命」。
在家製造負離子
除了瀑布有大量的負離子外,森林、海邊及許多大自然環境,都是擁有高量負離子的地方,為何這些地方會產生負離子呢?前面的介紹已經知道從瀑 布高處流下的水落差,由於流動的水分子與空氣摩擦而產生電位差;因此像海邊的海浪拍打的起起落落,也會產生大量負離子,而森林植物行光合作用時產生的氧 氣,也是負離子的「製造機」,至於拍動樹葉的風動,和大地的土壤也會散發出令人舒適的負離子。因此,走出家門,到原野接近大自然,就可以得到免費又豐富的 「空氣維他命」。
但大家都太忙了,早上一睜開眼睛就要趕上課、上班,天黑了才能下班、下課,整天都累死了,沒時間也沒心情光腳踏在公園的泥土上,也沒辦法摸 黑到山上去享受瀑布負離子;而樹木沒有陽光行光合作用,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空氣不好反而變成不適合去的正離子環境,但一回到家就關起門窗吹冷氣、開電視、 玩電腦,也不是好方法。
許宏志說,其實在家就能布置小小森林負離子區,買個有流動水流如小橋流水或水球滾動的桌上擺飾、打開窗戶讓風吹進家裡、為擺在室內的綠色盆栽打亮燈,風吹、樹葉搖動、水流……等,都能製造天然負離子。
文/丁彥伶 【常春月刊第282期】
發表於 2006/09/30 07:52 AM
及早發現乳癌風險 可做基因檢測 健康醫療網 2013.5.18
及早發現乳癌風險 可做基因檢測 健康醫療網 2013.5.18
原文網址: 及早發現乳癌風險 可做基因檢測 | ETtoday健康新聞 | ETtoday 新聞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18/208776.htm#ixzz4Kl5SMur9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影星安吉莉娜裘莉為預防乳癌,決定切除雙乳的消息,引起大家關注,主要是因為接受基因檢測後,發現自己為罹患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指出,尤其BRCA1和BRCA2兩種抑癌基因突變,更被證實與罹患乳癌有密切關係,才促使影星裘莉接受切除手術的決定。
▲乳癌基因檢測 可及早發現罹癌風險(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乳癌的早期發現,除了自我檢測、乳房攝影、核醫影像檢查等,還有目前的基因檢測;許宏志醫師表示,經由基因檢測,可以在未發病前,了解自己是否屬於罹病的高危險族群,也能判定是否應接受預防性手術切除,將有效大幅降低乳癌發生率。
治療上,從傳統的乳房切除術,到目前乳房保留切除術、預防性乳房切除術中,包括手術前的定位、乳房外觀保留等,技術都不斷在進步中;許宏志說,最重要仍是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陪伴,當患者得到心理支持,不只是手術,甚至是預後也能更為順利。
尤其是術前與術後的復健,都必須預留肌耐力,避免患者術後出現關節肌肉的失能萎縮等;許宏志提醒,乳癌病友或有家族史的婦女們應勇敢面對病症,為了自己以及家人,切除雙乳並未想像中可怕。
原文網址: 及早發現乳癌風險 可做基因檢測 | ETtoday健康新聞 | ETtoday 新聞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18/208776.htm#ixzz4Kl5SMur9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告別莫名腰痠背痛 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3期 (99年1月號)
告別莫名腰痠背痛 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3期 (99年1月號)
現代人常有莫名的腰痠背痛,雖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卻會影響生活品質,想改善痠痛要從保持正確姿勢做起。
文∕丁彥伶
諮詢∕許宏志(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
諮詢∕許宏志(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
曾有新聞報導,一名中年婦女為解除長期痠痛到處按摩,年花費超過百萬,卻越按越嚴重,許主任提醒,有些痠痛是因為肌肉太緊張,按摩拉推可能有助解除痠痛,但有些痠痛是因為神經壓迫引起,愈推拿可能會愈嚴重。
上班族多因姿勢不良引發痠痛
現代上班族多從事久坐,或固定姿勢工作,如果沒有特別引發肌肉損傷的原因,大多數痠痛是因為姿勢不良所引起,由於肌肉長時間重複過度或不當使用,以致肌肉局部缺氧,而使肌肉、肌膜、韌帶及滑囊等全身關節周邊軟組織形成累積性創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症候群最好發的位置是上斜方肌、提肩胛肌,即肩頸以及後肩胛骨的「膏肓」部位,即所謂的上背痛,原因是常伸長脖子、聳著肩緊盯電腦螢幕引起。
另外,打電腦時,很多人常習慣讓手臂直接懸空垂下,只用手靠著桌子或電腦鍵盤打字,或是好幾個小時操控滑鼠,肩膀和手臂間的旋轉肌過度伸展而引發肌筋膜症候群。
腰方肌也是電腦族肌筋膜症候群的好發部位,每天使用電腦超過4小時發生下背痛的機率達8成以上,而常久坐的上班族也很容易發生大小臀肌、梨狀肌,以及臀部深部的坐骨滑囊發炎,也就是俗稱織女臀症候群。
而久站、久坐、蹺腳、彎腰駝背、長時間低頭盯著電腦螢幕等還可能造成脊椎受力不平均而發生位移、退化,發生骨刺、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病變。
各種痠痛及解決之道
肌肉問題雖然大家都統稱「痠痛」,其實不同的感覺代表不同問題,許主任說,痠、痛、麻、脹通常代表不同的軟組織受傷,痠痛合併有傳導痛,或是固定位置痠痛也代表不同的問題,想要擺脫痠痛,只有了解痠痛的真正病因才能正確治療。
痠和痛通常和肌肉比較有關,必須先從肌肉的問題去考量。而麻、抽、脹的感受,則多和神經病變有關,可先從神經壓迫的問題找起。
痠痛的部位也很重要,痠痛可分成痛有定處、引傳痛或轉位痛、或是痛無定處3種,這3種分別代表不同的問題。
上班族多因姿勢不良引發痠痛
現代上班族多從事久坐,或固定姿勢工作,如果沒有特別引發肌肉損傷的原因,大多數痠痛是因為姿勢不良所引起,由於肌肉長時間重複過度或不當使用,以致肌肉局部缺氧,而使肌肉、肌膜、韌帶及滑囊等全身關節周邊軟組織形成累積性創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症候群最好發的位置是上斜方肌、提肩胛肌,即肩頸以及後肩胛骨的「膏肓」部位,即所謂的上背痛,原因是常伸長脖子、聳著肩緊盯電腦螢幕引起。
另外,打電腦時,很多人常習慣讓手臂直接懸空垂下,只用手靠著桌子或電腦鍵盤打字,或是好幾個小時操控滑鼠,肩膀和手臂間的旋轉肌過度伸展而引發肌筋膜症候群。
腰方肌也是電腦族肌筋膜症候群的好發部位,每天使用電腦超過4小時發生下背痛的機率達8成以上,而常久坐的上班族也很容易發生大小臀肌、梨狀肌,以及臀部深部的坐骨滑囊發炎,也就是俗稱織女臀症候群。
而久站、久坐、蹺腳、彎腰駝背、長時間低頭盯著電腦螢幕等還可能造成脊椎受力不平均而發生位移、退化,發生骨刺、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病變。
各種痠痛及解決之道
肌肉問題雖然大家都統稱「痠痛」,其實不同的感覺代表不同問題,許主任說,痠、痛、麻、脹通常代表不同的軟組織受傷,痠痛合併有傳導痛,或是固定位置痠痛也代表不同的問題,想要擺脫痠痛,只有了解痠痛的真正病因才能正確治療。
痠和痛通常和肌肉比較有關,必須先從肌肉的問題去考量。而麻、抽、脹的感受,則多和神經病變有關,可先從神經壓迫的問題找起。
痠痛的部位也很重要,痠痛可分成痛有定處、引傳痛或轉位痛、或是痛無定處3種,這3種分別代表不同的問題。
◎引傳痛:即會傳動的痠痛,例如腰背痠痛會傳到腳的這種痠痛,通常是屬於神經壓迫,腰痛到腳最常見的是腰椎神經壓迫,也就是所謂的坐骨神經痛;神經病變引起的問題就不能隨意牽拉,而要做肌肉強化運動,並配合神經痛的藥物治療。
◎轉位痛:即會跑來跑去的痠痛,則多半和筋肌膜疼痛症候群有關,肌肉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治療方式以熱敷和牽拉與激痛點注射為主。
◎痛有定處︰如果痠痛只有在單一部位,是不會傳動的痛,則要考慮內科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問題。
1.下背痛在內科常見的問題,是腎臟等泌尿系統的疾病,另外則和生殖系統
有關,女性可能是卵巢和子宮的問題,通常此類痠痛會因天氣轉變而更明
顯,甚至影響大小便的功能。男性則可能是睪丸、攝護腺的問題,而腹腔
內的腫瘤也常造成下背痛,若是內科疾病,就需先把內科問題治療好。
2.骨骼引起的痠痛通常也不會傳動,台灣人口老化以後,骨質疏鬆症是現在
常見引起痠痛的問題,骨鬆症引起的痠痛則輔以治骨鬆藥物治療,進行適
合骨鬆症患者的復健運動。
3.還有腰椎狹窄和小面關節(是脊椎後側每節間左右對稱,用來維持脊椎間
相對穩定的關節。)的疼痛,通常是在某些特定的動作,如長期走路,或
挺腰後產生,較不會有傳動痛。腰椎狹窄引起的痠痛依症狀不同而定,輕
微者可從強化肌肉來緩解痠痛,但若症狀嚴重,可能要開刀治療。
另外,若是因為搬過重物品或受到碰撞、激烈運動等引發的痠痛,這種痠痛屬於損傷性,因應對策急性期是先冰敷或冷敷,讓受傷的軟組織不再滲出組織液,減少腫痛發炎現象,48小時後開始熱敷,讓發炎物質更快速散去。
站、坐、臥、走,姿勢要正確
1.站:必須長時間站著工作的人,應該把重心交換分散在左右兩腳,也可以
在櫃台後面放張小腳凳,讓兩腳交互支撐放鬆背肌。
2.坐:久坐時腰不要太挺直,背後要有軟墊讓身體能往後靠,椅子高度最好
讓膝蓋以下可以打直踏到地,辦公時,辦公桌的高度應略低於肘關節,讓
前臂、手腕都能有支撐,分散手臂肩膀下垂的重力。
3.臥:不要躺在沙發椅或床上看電視、看書,枕頭高度要讓頸部放鬆,平躺
時膝墊個墊子可讓膝蓋微微彎曲,讓腰椎放鬆,側臥時兩膝間夾個枕頭,
在上方的手臂下有靠墊,讓全身肌肉都可以放鬆。
4.走:走路時宜挺胸、抬頭、縮腹。
5.運動:伸展動作要和緩,不能突然下腰、左右扭動,跑步、打球時要選擇
地面有緩衝作用的運動場,不要在硬梆梆的水泥地上運動,平時多進行強
化肌力的運動,可穩定脊椎、預防痠痛。
1.下背痛在內科常見的問題,是腎臟等泌尿系統的疾病,另外則和生殖系統
有關,女性可能是卵巢和子宮的問題,通常此類痠痛會因天氣轉變而更明
顯,甚至影響大小便的功能。男性則可能是睪丸、攝護腺的問題,而腹腔
內的腫瘤也常造成下背痛,若是內科疾病,就需先把內科問題治療好。
2.骨骼引起的痠痛通常也不會傳動,台灣人口老化以後,骨質疏鬆症是現在
常見引起痠痛的問題,骨鬆症引起的痠痛則輔以治骨鬆藥物治療,進行適
合骨鬆症患者的復健運動。
3.還有腰椎狹窄和小面關節(是脊椎後側每節間左右對稱,用來維持脊椎間
相對穩定的關節。)的疼痛,通常是在某些特定的動作,如長期走路,或
挺腰後產生,較不會有傳動痛。腰椎狹窄引起的痠痛依症狀不同而定,輕
微者可從強化肌肉來緩解痠痛,但若症狀嚴重,可能要開刀治療。
另外,若是因為搬過重物品或受到碰撞、激烈運動等引發的痠痛,這種痠痛屬於損傷性,因應對策急性期是先冰敷或冷敷,讓受傷的軟組織不再滲出組織液,減少腫痛發炎現象,48小時後開始熱敷,讓發炎物質更快速散去。
站、坐、臥、走,姿勢要正確
1.站:必須長時間站著工作的人,應該把重心交換分散在左右兩腳,也可以
在櫃台後面放張小腳凳,讓兩腳交互支撐放鬆背肌。
2.坐:久坐時腰不要太挺直,背後要有軟墊讓身體能往後靠,椅子高度最好
讓膝蓋以下可以打直踏到地,辦公時,辦公桌的高度應略低於肘關節,讓
前臂、手腕都能有支撐,分散手臂肩膀下垂的重力。
3.臥:不要躺在沙發椅或床上看電視、看書,枕頭高度要讓頸部放鬆,平躺
時膝墊個墊子可讓膝蓋微微彎曲,讓腰椎放鬆,側臥時兩膝間夾個枕頭,
在上方的手臂下有靠墊,讓全身肌肉都可以放鬆。
4.走:走路時宜挺胸、抬頭、縮腹。
5.運動:伸展動作要和緩,不能突然下腰、左右扭動,跑步、打球時要選擇
地面有緩衝作用的運動場,不要在硬梆梆的水泥地上運動,平時多進行強
化肌力的運動,可穩定脊椎、預防痠痛。
錯誤的運動伸展
雖然說「要活就要動」,運動雖然是好事,但是動錯了也可能引發痠痛。許主任說,小面關節退化引起的痠痛就是伸展姿勢過度激烈引起,很多人以為要活動頸椎,就是要快速用力轉一圈,坐久了要伸伸腰也是突然地一下就往後下腰,過度仰頭轉動及讓腰椎過度後仰,都會使脊椎後側的小面關節擠在一起,久而久之則引起退化,一仰頭或一挺腰就會出現像觸電般的疼痛。
雖然說「要活就要動」,運動雖然是好事,但是動錯了也可能引發痠痛。許主任說,小面關節退化引起的痠痛就是伸展姿勢過度激烈引起,很多人以為要活動頸椎,就是要快速用力轉一圈,坐久了要伸伸腰也是突然地一下就往後下腰,過度仰頭轉動及讓腰椎過度後仰,都會使脊椎後側的小面關節擠在一起,久而久之則引起退化,一仰頭或一挺腰就會出現像觸電般的疼痛。
單車安全常識
單車安全常識
◎騎乘姿勢
雙肩放鬆、身體自然前傾,雙肘微彎握住把手。腰不要挺得直直的,否則不到半小時就痠了。手掌與手臂呈一直線,避免長時間壓迫手掌,會造成腕隧道症候群。正確的踩踏位置是用腳大拇趾關節踩在踏板的軸心上。
◎上下車姿勢
雙手抓煞車(固定車子不會亂動),車體微傾左邊,右腳從座墊後方跨上車及下車。
不要從座墊前面跨,容易勾到車架而跌倒。
不要從座墊前面跨,容易勾到車架而跌倒。
◎避免常見危險動作
- 儘量避免單手騎車,遇車友打招呼「動口不動手」,不必揮手。(台北市郝龍斌市長就是因為舉手向民眾打招呼,才分心翻車)
- 不要邊講手機邊騎車,要養成停車再接手機的好習慣。
- 不要穿太寬鬆的褲子或裙子,以免被車輪捲入而翻車。最好穿單車專用褲,具排汗、透氣、防磨擦的功能。
- 儘量避免在視線不良時騎車,例如夜間或下雨天。
- 遇雨天騎車時,要穿兩件式雨衣,不要穿小飛俠式雨衣或輕便雨衣,因為寬鬆的下襬,易被捲入車輪。
- 外套不要綁在腰際,雖然看起來很帥氣,但容易鬆脫而被捲入車輪,要收進背包裡。
- 不要併排騎,要儘量靠近慢車道或右側成一路縱隊行進。
- 不要緊跟在前車之後,保持1~2車的距離。
- 不要載人或防礙視線的物品。
- 非不得已不騎上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應減速慢行,遇行人眾多則下車採步行前進。
◎正確的剎車技巧
- 適當的剎車距離多利用點煞的方式;切記不要長時間持續按住煞車,因為會使煞車塊過熱,造成煞車力降低,發生危險!
- 剎車技巧雙手同時剎車,只煞後輪容易打滑,只煞前輪容易造成翻車。養成兩手同時煞車的習慣,或先煞右手(控後輪)再煞左手(控前輪),千萬不要只煞左手,會翻車。利用中指及食指或無名指採「點放式煞車」慢慢減速,快接近時才全煞。不要用全部手掌使力,以免力道過強一次煞到底,容易翻車。緊急煞車的同時,雙手伸直、手肘微彎並撐住把手,可避免身體重心往前移。
◎正確的上下坡過彎技巧
- 爬坡:身體往前傾貼近把手,臀部重心稍微往前,或直接站起踩踏,以增加衝力。採「S」型方式前進,可減輕陡坡的負擔。
- 下坡:身體往後壓低重心,臀部稍往後移,較不會翻覆。
- 過彎技巧:應減速慢行。右彎時右腳踏板在上,左彎時相反,避免踏板踫觸地面而跌倒。
◎正確的騎乘觀念
- 隨時補充熱量,才有持續運動的動力,千萬別讓自己處飢餓的狀態。
- 隨時補充水份,別等感覺口渴了才喝。
- 適當的休息,每15-20k 休息一次,記得抒緩身體。
- 預防抽筋,多補充含鈉鉀成分的食物或飲料。(如香蕉)
- 要防曬,別因麻煩而不預防,這是防曬傷不是防曬黑的。
- 保持下檔的乾淨及清爽。
◎騎程安全須知
- 專心騎乘。
- 出發前養成熱身運動,以防運動傷害(循序漸進,確保安全)。
- 尊重路權,靠路邊騎乘。
- 注意後方來車及停在路邊的車子。
- 表明你的行進動向,就如開車一樣變換車道。
- 注意力分配前30~40% 後70%~60%
- 路途中注意路面高低落差。
- 戴手套可吸震防滑,保護手腕。
- 配戴單車安全帽,降低頭部意外撞擊的傷害。
◎單車安全帽選購標準
單車安全帽正確的配戴方式是「前圓後尖」,合格的安全帽不僅有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標章,內部發泡材質平均厚度2.5公分,最重要的後頸部有5公分厚度與椎狀設計,才能確保防護整個頭部。單車發生擦撞或頭部撞地時,騎士會向前翻滾,單車專用安全帽後方是尖型,可適當高度保護後腦,圓型的運動安全帽保護作用有限,建議單車族最好選用單車專用安全帽。
- 認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商品檢驗標誌:沒有通過檢驗的安全帽,外觀再帥勁都只是假象。
- 親自試戴:像選鞋一樣,唯有親自試戴,選購與頭型吻合的安全帽,不可太鬆或過緊,才具完整保護的效果。
- 帽沿須有彈性且不影響視野:遮陽、擋泥、裝飾用的帽沿不可固定黏死,否則衝撞時破裂的碎片可能割傷臉部。須選購具彈性的材質,遇撞擊時會自動彈開。
- 具頭鎖裝置更好:頭鎖可以扣住使用者的後腦勺,使安全帽不亂晃,增加安全及穩固。
- 帽帶材質不傷膚:因為與臉部皮膚緊貼,試戴後選擇柔軟、堅韌、不傷皮膚、且不會引起過敏的帽帶。
◎調整正確的座墊高度
依身高選對了單車的尺寸後,還得依腳長調整座墊的高度。座墊太高,肌肉會過度伸展容易拉傷;太低,腿部易因無法充分伸展而疲勞,膝蓋也會過度磨損,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選購時可依以下原則:
- 坐在座墊上雙腳踩踏板,踩到底的腳應可自然彎曲才對。不要完全伸直(座墊太高),或是過於彎曲(太低)。
- 坐在座墊上,腳著地時需稍微墊腳才是正確的高度,若雙腳的腳板可完全著地則座墊太低了。
- 調整座墊高度時,切記不能高到露出座墊桿上的安全刻線,否則座桿支撐的距離太短,易斷裂造成危險。這時該換一部尺寸較大的單車才合適。
◎出發前的安全檢查
跨上愛車出發前,除了備齊安全裝備,還要檢查車況,因為一個小零件出問題,就可能釀成大悲劇。每一次出擊都讓愛車維持在最佳狀態。
◎騎自行車可能發生的運動傷害?
自行車運動為一長時間姿勢固定且動作重複性高的運動,不但會給予身體肌群與關節一定的負擔,固定的坐姿也會對脊椎施以壓力,並壓迫神經和血管,不正確的騎乘姿勢和態度,便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了解常見的自行車運動傷害,進而採取適當的預防工作。以下根據身體部位列舉常見的運動傷害:
自行車運動為一長時間姿勢固定且動作重複性高的運動,不但會給予身體肌群與關節一定的負擔,固定的坐姿也會對脊椎施以壓力,並壓迫神經和血管,不正確的騎乘姿勢和態度,便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了解常見的自行車運動傷害,進而採取適當的預防工作。以下根據身體部位列舉常見的運動傷害:
- 頭部著涼:流汗吹風易受風寒,建議穿戴頭套、頭巾保護。
- 肩頸痠痛:通常因手部姿勢不當,沒有良好的伸展,導致肌肉緊繃痠痛。
- 手麻腫痛:過度緊握手把會壓迫神經,而路面顛簸所產生的震動也會藉由手把傳至手部造成痠痛。手肘應保持適度彎曲避免打直,可便於反應並提供緩衝。
- 腰椎疼痛:主要是因自行車設定未能符合騎乘姿勢,而長時間的踩踏與路面顛簸帶來的震動,也會對脊椎、腰椎造成負擔。
- 臀部痠痛:長時間的久坐或坐姿不當皆會造成臀部酸痛,調整姿勢、更換舒適的座椅或休息都可改善。建議自我練習以立臀坐姿,可有效避免前述問題之發生。
- 腿部肌肉痠痛:肌耐力不足,常造成腿部肌肉痠痛的症狀,若過度用力很容易有抽筋的情況發生,嚴重的話會發展成肌腱炎。正確的伸展姿勢和坐姿,以及強化肌耐力皆有助改善。
- 腳部關節傷害:正確的踩踏有助於下肢關節的訓練與保養,但若不當的踩踏姿勢或過度的施力,便會為膝關節和踝關節帶來更多的壓力和摩擦傷害。善用變速功能,下肢保持微彎即可避免傷害。
- 足底傷害:不合適的鞋子會讓腳部因摩擦而受傷,未使用正確部位踩踏踏板也可能導致足底和足跟的疼痛。
多數的自行車運動傷害都可透過充足的暖身、合適的配備、符合身形的自行車設定、正確的騎乘姿勢、定時休息等來預防,若傷害造成則須接受適當的治療。
◎抽筋的快速自救法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騎自行車最常見引起抽筋的部位,第一個主要是在腳掌的彎曲肌肉,為「趾間肌」抽筋,第二個則是小腿的「腓長肌」抽筋,第三個部位是在大腿的股四頭肌抽筋,第四個部位則是後背部肌的大片抽筋。
這些部位的抽筋非常疼痛,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要如何快速止痛?最好的辦法是伸展,不要想用按摩的,按摩肌肉止抽筋痛的效果有限,一定要讓抽筋的肌肉,往抽筋相反的方向用力伸展。
這些部位的抽筋非常疼痛,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要如何快速止痛?最好的辦法是伸展,不要想用按摩的,按摩肌肉止抽筋痛的效果有限,一定要讓抽筋的肌肉,往抽筋相反的方向用力伸展。
- 腳掌(趾間肌)伸展法:腳掌抽筋時,要盡量把往下捲曲的腳趾,往反方向用力扳開。
- 小腿(腓長肌)伸展法:小腿抽筋時要趕快靠路邊,運用路邊的道路或大石頭,盡量把腿伸直、腳掌往上抬高,用力把小腿肌肉伸展開來。
- 大腿(股四頭肌)伸展法:大腿抽筋時,應該盡量蹲下來,如此股四頭肌才能伸展開,如果很痛蹲不下來,就把拳頭放在大腿後側和小腿夾住處,可以讓大腿彎度更大,讓股四頭肌得到伸展。
- 後背肌伸展法:如果是後背部肌肉抽筋,最好的後背肌伸展法,是蹲下來,做出用手環抱住膝蓋的「膝胸運動」,如此可讓後背肌極度伸展。
各種網路的抽筋偏方,都比不上肌肉伸展,因為痛痙攣是肌肉不受腦控制,自己產生的收縮,此時可能造成肌肉撕裂,以及包在肌肉內的血管被壓迫,而進一度引起肌肉缺氧,把肌肉牽拉往反方向伸展的動作,可以避免肌肉破壞性拉傷,也可以防止肌肉內血管被局部壓迫更缺氧,止痛效果最快、最好。
◎預防抽筋小撇步
即使學會了如何快速搶救抽筋症狀,但是抽筋一痛起來,還是挺嚇人的,最好還是學會如何事先預防比較好,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介紹大家有效預防抽筋的方法,還有運用老一輩智慧的有效偏方,也能有效預防抽筋哦!
- 休息蹲站做伸展所謂的預防抽筋法,就是治本,因為抽筋大部份來自肌肉的疲勞,所以在騎自行車時一定要注意隨時要停下來休息,伸展全身的肌肉,避免肌肉過度緊繃,吹吹風、喝喝水,則能預防體溫及肌肉過熱,如果不知道應該如何伸展肌肉,他說,只要蹲一下、站一下,蹲、站本身就是很好的肌內伸展運動。
- 補充加鹽水或運動飲料肌肉會抽筋,大多也是因為電解質的不平衡,許宏志提醒,一定要注意身體鈉、鉀、鎂等電解質的補充,如果流了很多汗,則要注意水裡面要加點鹽,最簡單的就是補充運動飲料,但是一般的運動飲食鈉往往過高,可以用運動飲料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來稍加稀釋,就不怕鈉會過高了。
- 運動別喝碳酸飲料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很多人會覺得,流過汗以後,來瓶冰冰涼涼的可樂或汽水最舒服了,許宏志提醒,運動時千萬不要喝碳酸飲料,因為碳酸飲料會把肌肉內的電解質帶走流失,而使體內電解質變得不平衡,所以老一輩的人說,在發燒時要喝沙士加鹽,就是怕體溫過熱流汗後,會引起電解質流失。
- 一手運動飲料一手香蕉而許宏志最喜歡推薦大家的,就是運動中或運動後吃香蕉,他說,他常跟運動員說,休息時最好一手拿運動飲料、一手吃香蕉,因為香蕉裡有很多鉀離子,補充了各種電解質,就可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抽筋。
- 冰冷敷如果騎車騎得很久,肌肉有點發燙,建議最好可以用冷水冰敷一下肌肉,或是用冷水把肌肉沖涼,降低肌肉的溫度,也有助預防肌肉過熱發生抽筋的危險。
- 堅果類天然神經安定劑可防夜間抽筋還有人則是晚上抽筋,擔心是不是白天騎車騎太久引起肌肉抽搐?許宏志解釋,和運動有關的肌肉痛痙攣,通常都是在運動後馬上發生,如果肌肉到了晚上才收縮,通常是和神經老化,或是壓迫等素引起的夜間抽筋。而電解質不夠也會引起夜間抽筋,但多發生在老人及女性的停經期前後,因為停經會因荷爾蒙不足造成鈣離子流失引起抽筋。
要安定神經,預防鈣離子不足,除了可以補充鈣片以外,建議多吃一些天然的神經安定劑,老一輩的人常喜歡吃核桃、杏仁、花生等堅果類,就是很好的天然神經安定劑,以前老人愛喝杏仁茶,要不就喝些杏仁牛奶、花生牛奶,就可以顧肺顧筋絡。
台式運動飲料:楊桃湯
如果沒有腎臟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台灣傳統楊桃湯就是很好的台式運動飲料,許宏志說,楊桃含有很高的鉀離子,楊桃湯裡的楊桃肉就像是醃蜜餞一樣,用鹽醃過,鈉多鉀也多,所以老一輩的人運動完後做粗重工作後,都會喝點楊桃湯,老一輩的人,真的很有生活智慧。
如果沒有腎臟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台灣傳統楊桃湯就是很好的台式運動飲料,許宏志說,楊桃含有很高的鉀離子,楊桃湯裡的楊桃肉就像是醃蜜餞一樣,用鹽醃過,鈉多鉀也多,所以老一輩的人運動完後做粗重工作後,都會喝點楊桃湯,老一輩的人,真的很有生活智慧。
5大族群小心退化性關節炎
豪小子林書豪掀起一股籃球風潮,很多人跟著愛打籃球,但骨科醫師指出,打籃球應先熱身,並避免碰撞。除了運動傷害之外,新光醫院骨科主任暨微創中心主任釋高上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也與老化、長期負重、肥胖、天生O型腿與X型腿等因素有關。據統計,全台約超過百萬人飽受關節炎之苦。
釋高上整理出退化性關節炎五大風險族群,包括關節容易變形的「O型腿族」、「X型腿族」,以及經常趴在地上打掃擦地板的「跪」婦,每天工作至少站著逾兩小時的「罰站族」,以及體重過重且無適當運動習慣的「麵龜族」。
歐美研究發現,成人每天久站8到10小時,或不休息持續站立超過兩個小時,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5倍。像是百貨公司櫃姐、空姐、護士等,都是高風險族群。久站再加上穿高跟鞋,膝蓋更容易受傷。
關節炎是常見的疾病,關節軟骨因退化、外傷、感染、痛風、新成代謝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等原因造成軟骨磨損、變薄或消失,導致關節吸收衝撞的能力減低進而造成關節腫脹發炎,活動疼痛甚至變形,其中又以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在六十歲以上的民眾,25%的女性及15%的男性罹患此病。
現就最常見的膝關節炎的治療原則分析如下:
預防與保健
1.減少關節的負重(減肥及不要搬、提重物),避免劇烈運動、蹲跪跑跳、爬樓梯,改以散步、游泳等溫和運動以維持良好的心肺功能。
2.可外出活動曬曬太陽,必要時可使用枴杖-雖然許多長輩都嫌不好看,但是可以減少關節負擔。
3.可使用謢膝增強膝蓋的穩定並減少疼痛,但使用過久則會造成大腿肌肉萎縮,所以要適度增強肌力訓練,如此可增加關節靈活度及減輕關節負擔。
4.避免溼冷的環境,可在冬天或冷氣房裡蓋上毯子。發作疼痛時可適當使用醫師開立之藥物及冷熱敷。
適當補充保養成分
現代人重保養,再加上現代人活到老做到老,四、五十歲還是社會菁英,企業龍頭,還是掌控在六、七十歲經驗老到的領導者手上,所以保健產品除了瘦身美容外,骨骼和關節的保健產品也相當熱門。簡文仁和許宏志都認為補充適當的保健成分對關節的保養也很有幫助,因此以下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助關節健康的成分。
1.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但要注意肝功能狀況,最好不要超量使用。
2.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或COX-2專一抑制劑:雖然後者比較不會傷胃,但在老人家及胃潰瘍患者仍然要小心使用。若有服用心臟藥物(特別是抗凝血劑)都要詢問醫師,不要任意服藥。
3.鈣:醫師不是都說保養關節和補充骨質是不一樣的嗎?許宏志表示,雖然關節和骨骼的保養成分不同,補充鈣質可以強化骨骼,當的關節退化受損時,如果骨骼不夠強健加上骨質疏鬆,關節所受的壓力會更大,更難以支撐,也會加速退化。
4.葡萄糖胺:葡萄糖胺不只是軟骨構成的基本化合物之一,研究還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服用葡萄糖胺,也有助關節的玻尿酸生成,並刺激軟骨細胞生成更多膠原蛋白、糖蛋白和糖胺多醣,軟骨中葡萄糖胺愈多,吸收的潤滑液也愈多,多年前歐洲醫界就發現關節炎患者服用葡萄糖胺的效果比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更好,遂用於輔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2000年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載一項以軟骨損傷或骨質疏鬆而有膝蓋疼痛問題的患者所做的研究,服用葡萄糖胺的患者疼痛改善率達88,遠比對照組的17高4倍。
5.玻尿酸:玻尿酸是蛋白分子,分子量很大,有潤滑吸震作用,存在於關節囊內襯的滑液膜中把關節腔和骨頭隔離起來,減少發炎因子及酵素。許宏志說,玻尿酸的黏性及滑溜可以防止關節軟骨和骨頭及骨臼的表面,在快速伸展、收縮等動作時造成表面的磨損,它就像機器齒輪轉動時需要的齒輪油。
6.軟骨素:許宏志說,玻尿酸、葡萄糖胺和軟骨素被稱為「關節軟組織成分三兄弟」。軟骨素的分子量比玻尿酸小,負責吸引滑液進入組織,讓軟骨更有彈性。有研究顯示,服用軟骨素對關節炎症狀的改善效果,比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的患者高5成,和葡萄糖胺的效果相當,而因為合併使用軟骨素及葡萄糖胺的效果具有加乘作用,約可提高7到20的療效,因此市面上多為葡萄糖胺加軟骨素的複方產品。
7.膠原蛋白:人體肌腱、韌帶等是由膠原組織所構成的,膠原蛋白也是軟骨、肌腱、韌帶修復的主要成分,因此平時宜多補充膠原蛋白,有益於骨骼關節傷害後的癒後保養。
8.維他命C:維他命C是人體結締軟組織合成的必要元素,攝取玻尿酸及軟骨素、膠原蛋白時,需要靠維他命C來輔助吸收,因此無論是服用營養補充品,或靠食療保健關節者,都建議每天至少應該補充200毫克的維他命C,來幫助這些成分的吸收。
釋高上整理出退化性關節炎五大風險族群,包括關節容易變形的「O型腿族」、「X型腿族」,以及經常趴在地上打掃擦地板的「跪」婦,每天工作至少站著逾兩小時的「罰站族」,以及體重過重且無適當運動習慣的「麵龜族」。
歐美研究發現,成人每天久站8到10小時,或不休息持續站立超過兩個小時,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5倍。像是百貨公司櫃姐、空姐、護士等,都是高風險族群。久站再加上穿高跟鞋,膝蓋更容易受傷。
關節炎是常見的疾病,關節軟骨因退化、外傷、感染、痛風、新成代謝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等原因造成軟骨磨損、變薄或消失,導致關節吸收衝撞的能力減低進而造成關節腫脹發炎,活動疼痛甚至變形,其中又以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在六十歲以上的民眾,25%的女性及15%的男性罹患此病。
現就最常見的膝關節炎的治療原則分析如下:
預防與保健
1.減少關節的負重(減肥及不要搬、提重物),避免劇烈運動、蹲跪跑跳、爬樓梯,改以散步、游泳等溫和運動以維持良好的心肺功能。
2.可外出活動曬曬太陽,必要時可使用枴杖-雖然許多長輩都嫌不好看,但是可以減少關節負擔。
3.可使用謢膝增強膝蓋的穩定並減少疼痛,但使用過久則會造成大腿肌肉萎縮,所以要適度增強肌力訓練,如此可增加關節靈活度及減輕關節負擔。
4.避免溼冷的環境,可在冬天或冷氣房裡蓋上毯子。發作疼痛時可適當使用醫師開立之藥物及冷熱敷。
適當補充保養成分
現代人重保養,再加上現代人活到老做到老,四、五十歲還是社會菁英,企業龍頭,還是掌控在六、七十歲經驗老到的領導者手上,所以保健產品除了瘦身美容外,骨骼和關節的保健產品也相當熱門。簡文仁和許宏志都認為補充適當的保健成分對關節的保養也很有幫助,因此以下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助關節健康的成分。
1.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但要注意肝功能狀況,最好不要超量使用。
2.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或COX-2專一抑制劑:雖然後者比較不會傷胃,但在老人家及胃潰瘍患者仍然要小心使用。若有服用心臟藥物(特別是抗凝血劑)都要詢問醫師,不要任意服藥。
3.鈣:醫師不是都說保養關節和補充骨質是不一樣的嗎?許宏志表示,雖然關節和骨骼的保養成分不同,補充鈣質可以強化骨骼,當的關節退化受損時,如果骨骼不夠強健加上骨質疏鬆,關節所受的壓力會更大,更難以支撐,也會加速退化。
4.葡萄糖胺:葡萄糖胺不只是軟骨構成的基本化合物之一,研究還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服用葡萄糖胺,也有助關節的玻尿酸生成,並刺激軟骨細胞生成更多膠原蛋白、糖蛋白和糖胺多醣,軟骨中葡萄糖胺愈多,吸收的潤滑液也愈多,多年前歐洲醫界就發現關節炎患者服用葡萄糖胺的效果比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更好,遂用於輔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2000年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載一項以軟骨損傷或骨質疏鬆而有膝蓋疼痛問題的患者所做的研究,服用葡萄糖胺的患者疼痛改善率達88,遠比對照組的17高4倍。
5.玻尿酸:玻尿酸是蛋白分子,分子量很大,有潤滑吸震作用,存在於關節囊內襯的滑液膜中把關節腔和骨頭隔離起來,減少發炎因子及酵素。許宏志說,玻尿酸的黏性及滑溜可以防止關節軟骨和骨頭及骨臼的表面,在快速伸展、收縮等動作時造成表面的磨損,它就像機器齒輪轉動時需要的齒輪油。
6.軟骨素:許宏志說,玻尿酸、葡萄糖胺和軟骨素被稱為「關節軟組織成分三兄弟」。軟骨素的分子量比玻尿酸小,負責吸引滑液進入組織,讓軟骨更有彈性。有研究顯示,服用軟骨素對關節炎症狀的改善效果,比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的患者高5成,和葡萄糖胺的效果相當,而因為合併使用軟骨素及葡萄糖胺的效果具有加乘作用,約可提高7到20的療效,因此市面上多為葡萄糖胺加軟骨素的複方產品。
7.膠原蛋白:人體肌腱、韌帶等是由膠原組織所構成的,膠原蛋白也是軟骨、肌腱、韌帶修復的主要成分,因此平時宜多補充膠原蛋白,有益於骨骼關節傷害後的癒後保養。
8.維他命C:維他命C是人體結締軟組織合成的必要元素,攝取玻尿酸及軟骨素、膠原蛋白時,需要靠維他命C來輔助吸收,因此無論是服用營養補充品,或靠食療保健關節者,都建議每天至少應該補充200毫克的維他命C,來幫助這些成分的吸收。
(許醫師專訪)【保暖篇】保護關節好過冬 常春月刊 NO.296期 2007.11月號
【保暖篇】保護關節好過冬 常春月刊 NO.296期 2007.11月號
【特別報導】
關節炎,愈冷愈痠痛
關節就像氣象台,天氣一變冷,關節炎患者又要喊痛了,勤保養,多保暖,這可是長期抗戰的工作,馬虎不得。
企畫/陳淑卿
文/丁彥伶
【保暖篇】
保護關節好過冬
諮詢/許宏志(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余光輝(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
11月剛到,或許很多人還感受不到秋天將盡,冬天即至的氣候變化,不過不少人可能已經隱隱感到「關節骨」裡常透著一股痠意,沒錯,人說梅花愈冷愈開花,而關節炎這毛病則是愈冷愈僵硬、愈痠痛。
為何很多老人都會說關節就像「氣象台」,還沒變天,關節已經先預報即將下雨、變冷的天氣變化?
這就要從關節的構造說起了,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其實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它的氧氣及養分供應均須來自周圍的關節液及周邊軟組織,而這就需要活動擠壓關節腔,才能把氧氣與營養等灌入關節軟骨,然而天氣由晴轉陰雨,大氣壓力會驟然改變,讓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大,軟骨得到養分與調節的功能降低,關節的組織液沒辦法很滑順地運作,就像機器引擎的潤滑油流動不順,使得關節容易磨損引起發炎,就會痠痛。
另外,神經敏感症,也是關節炎愈冷愈易痠痛的原因,許宏志說,不只牙齒有牙敏感症,關節也有神經敏感症。人的神經有負責掌管疼痛,以及掌管溫度及本體感覺的神經,掌管本體感覺與交感神經的神經纖維比較粗,對訊號的傳遞比較緩慢而持續,而掌管疼痛的神經纖維則比較細小,對對訊號的傳遞比較迅速。若交感神經受損,對於冷、熱、濕、乾的氣候變化的反應會特別敏感,且表現多為緩慢持續性的疼痛感。再加上關節部位的皮膚較薄,很容易感受到大氣的壓力和溫度改變,當然預報天氣會比氣象台準囉!
4大常見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它的發生原則是使用愈多的部位,愈容易發生退化,在60歲以上老人中,有2成5的女性及1成5的男性可發現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老化以外,繼發性的關節退化,現在愈來愈常見,在年輕族群常見運動傷害或是交通意外造成關節受傷而引發關節提早退化;而現代人肥胖比例高,也加重關節的壓力,提早關節磨損。
此外,很多人運動選擇錯誤,如經常爬山或下坡等等過度使用關節,也會提早關節磨損及退化的時間。
<痛風性關節炎>
新人類飲酒年齡層下降,飲酒比例增加,現代人痛風也提早出現。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痛風的發作是尿酸結晶積在關節部位,秋冬的氣溫變低,尿酸容易結晶而易引起發炎,再加上秋冬季民眾飲食喜歡多吃海鮮及喝酒,更容易引起痛風發作。
許多人以為啤酒可以利尿,幫助排出尿酸,但余光輝說,臨床顯示,啤酒卻是最易引發痛風的酒類,平均10個痛風發作的患者中,5例發生原因不詳,另外3例是喝啤酒引起,兩例則是吃海鮮或內臟引發。醫界推測,除了啤酒酒精中的乙醇代謝成乳酸,使尿酸不易由腎臟排出外,啤酒中的成分─guanine 量多,容易被人體快速吸收,造成尿酸急速地昇高,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紅酒雖較不易引發痛風,而國人秋冬愛吃的燒酒雞也都把酒精燒過了,但都有誘發的危險。
<僵直性脊椎炎>
余光輝表示,雖然秋冬脊椎僵直時間較長,但僵直性脊椎炎較不易受季節影響,它好發於20~40歲的成年男性,主要以下背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為表現,95%的患者具有HLA-B27抗原陽性,台灣約有4萬名患者,患者脊椎晨僵時間可長達1小時,而坐太久或休息太久也易有脊椎僵硬現象,通常活動後症狀可減輕,除了藥物控制外,運動復健如游泳等,是改善症狀最好的方法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炎性關節炎常見的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乾癬性關節炎等,但因這些疾病通常有更重大的症狀,因此這裡只介紹風濕性關節炎。
余光輝表示,該症係免疫系統發生問題,導致體內產生許多發炎性物質及類風濕因子等自體抗體而攻擊自己的關節,相較於僵直性關節炎好發於大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好攻擊手腳及周邊的小關節,因此患者除了關節紅腫熱痛外,常有末梢冰冷症狀,因此是所有關節炎中最亟需保暖養護的。
日常保健要做好
<退化性關節炎>
不同原因的關節炎需要不同的照顧,許宏志說,有些患者起床前建議要先活動關節做熱身才下床,但還沒有動就關節痛的滑囊損壞型的關節炎患者,在熱身運動時可能就痛到不行,這類抗痛法就不能先熱身,因此,像這類的關節退化患者,預防痠痛的方式建議使用強度在280
丹尼以上的護膝保護關節。
而肌肉問題引起的關節退化患者則建議宜多運動強化肌力,一般初期關節炎都以滑囊受損為主,平常比較不會有影響,只有變天時才需要注意關節的保暖,護膝伺候通常即可解決。
若關節軟骨和韌帶都出現問題,則建議要補充鈣質和膠質;若肌肉力學不穩定,則要執行大腿前後拮抗肌肉群強化運動的「抗痛計畫」。
<痛風性關節炎>
余光輝則建議痛風患者,秋冬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水,以免尿酸濃度增高,結晶沈澱在關節的機率也會提高,同時也要避免攝食普林過高的海鮮、內臟、酒等食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則要穿戴手套或腳的護具保暖,天氣冷的時候要加強熱敷保護,並提早做關節的復健運動,而勇敢尋求正規的治療更是預防關節紅腫熱痛的重點,只要發病早期好好接受治療,把發炎壓制下來,就不常有關節變形發生。
<僵直性關節炎>
僵直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配合用藥外,進行強化背肌的運動,是最好的復健和預防疼痛的最佳方式,尤其是游泳及SPA療程,對脊椎僵直症狀的改善,都有不錯的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NO.296期 2007.11月號
【特別報導】
關節炎,愈冷愈痠痛
關節就像氣象台,天氣一變冷,關節炎患者又要喊痛了,勤保養,多保暖,這可是長期抗戰的工作,馬虎不得。
企畫/陳淑卿
文/丁彥伶
【保暖篇】
保護關節好過冬
諮詢/許宏志(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余光輝(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
11月剛到,或許很多人還感受不到秋天將盡,冬天即至的氣候變化,不過不少人可能已經隱隱感到「關節骨」裡常透著一股痠意,沒錯,人說梅花愈冷愈開花,而關節炎這毛病則是愈冷愈僵硬、愈痠痛。
為何很多老人都會說關節就像「氣象台」,還沒變天,關節已經先預報即將下雨、變冷的天氣變化?
這就要從關節的構造說起了,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其實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它的氧氣及養分供應均須來自周圍的關節液及周邊軟組織,而這就需要活動擠壓關節腔,才能把氧氣與營養等灌入關節軟骨,然而天氣由晴轉陰雨,大氣壓力會驟然改變,讓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大,軟骨得到養分與調節的功能降低,關節的組織液沒辦法很滑順地運作,就像機器引擎的潤滑油流動不順,使得關節容易磨損引起發炎,就會痠痛。
另外,神經敏感症,也是關節炎愈冷愈易痠痛的原因,許宏志說,不只牙齒有牙敏感症,關節也有神經敏感症。人的神經有負責掌管疼痛,以及掌管溫度及本體感覺的神經,掌管本體感覺與交感神經的神經纖維比較粗,對訊號的傳遞比較緩慢而持續,而掌管疼痛的神經纖維則比較細小,對對訊號的傳遞比較迅速。若交感神經受損,對於冷、熱、濕、乾的氣候變化的反應會特別敏感,且表現多為緩慢持續性的疼痛感。再加上關節部位的皮膚較薄,很容易感受到大氣的壓力和溫度改變,當然預報天氣會比氣象台準囉!
4大常見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它的發生原則是使用愈多的部位,愈容易發生退化,在60歲以上老人中,有2成5的女性及1成5的男性可發現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老化以外,繼發性的關節退化,現在愈來愈常見,在年輕族群常見運動傷害或是交通意外造成關節受傷而引發關節提早退化;而現代人肥胖比例高,也加重關節的壓力,提早關節磨損。
此外,很多人運動選擇錯誤,如經常爬山或下坡等等過度使用關節,也會提早關節磨損及退化的時間。
<痛風性關節炎>
新人類飲酒年齡層下降,飲酒比例增加,現代人痛風也提早出現。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痛風的發作是尿酸結晶積在關節部位,秋冬的氣溫變低,尿酸容易結晶而易引起發炎,再加上秋冬季民眾飲食喜歡多吃海鮮及喝酒,更容易引起痛風發作。
許多人以為啤酒可以利尿,幫助排出尿酸,但余光輝說,臨床顯示,啤酒卻是最易引發痛風的酒類,平均10個痛風發作的患者中,5例發生原因不詳,另外3例是喝啤酒引起,兩例則是吃海鮮或內臟引發。醫界推測,除了啤酒酒精中的乙醇代謝成乳酸,使尿酸不易由腎臟排出外,啤酒中的成分─guanine 量多,容易被人體快速吸收,造成尿酸急速地昇高,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紅酒雖較不易引發痛風,而國人秋冬愛吃的燒酒雞也都把酒精燒過了,但都有誘發的危險。
<僵直性脊椎炎>
余光輝表示,雖然秋冬脊椎僵直時間較長,但僵直性脊椎炎較不易受季節影響,它好發於20~40歲的成年男性,主要以下背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為表現,95%的患者具有HLA-B27抗原陽性,台灣約有4萬名患者,患者脊椎晨僵時間可長達1小時,而坐太久或休息太久也易有脊椎僵硬現象,通常活動後症狀可減輕,除了藥物控制外,運動復健如游泳等,是改善症狀最好的方法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炎性關節炎常見的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乾癬性關節炎等,但因這些疾病通常有更重大的症狀,因此這裡只介紹風濕性關節炎。
余光輝表示,該症係免疫系統發生問題,導致體內產生許多發炎性物質及類風濕因子等自體抗體而攻擊自己的關節,相較於僵直性關節炎好發於大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好攻擊手腳及周邊的小關節,因此患者除了關節紅腫熱痛外,常有末梢冰冷症狀,因此是所有關節炎中最亟需保暖養護的。
日常保健要做好
<退化性關節炎>
不同原因的關節炎需要不同的照顧,許宏志說,有些患者起床前建議要先活動關節做熱身才下床,但還沒有動就關節痛的滑囊損壞型的關節炎患者,在熱身運動時可能就痛到不行,這類抗痛法就不能先熱身,因此,像這類的關節退化患者,預防痠痛的方式建議使用強度在280
丹尼以上的護膝保護關節。
而肌肉問題引起的關節退化患者則建議宜多運動強化肌力,一般初期關節炎都以滑囊受損為主,平常比較不會有影響,只有變天時才需要注意關節的保暖,護膝伺候通常即可解決。
若關節軟骨和韌帶都出現問題,則建議要補充鈣質和膠質;若肌肉力學不穩定,則要執行大腿前後拮抗肌肉群強化運動的「抗痛計畫」。
<痛風性關節炎>
余光輝則建議痛風患者,秋冬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水,以免尿酸濃度增高,結晶沈澱在關節的機率也會提高,同時也要避免攝食普林過高的海鮮、內臟、酒等食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則要穿戴手套或腳的護具保暖,天氣冷的時候要加強熱敷保護,並提早做關節的復健運動,而勇敢尋求正規的治療更是預防關節紅腫熱痛的重點,只要發病早期好好接受治療,把發炎壓制下來,就不常有關節變形發生。
<僵直性關節炎>
僵直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配合用藥外,進行強化背肌的運動,是最好的復健和預防疼痛的最佳方式,尤其是游泳及SPA療程,對脊椎僵直症狀的改善,都有不錯的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NO.296期 2007.11月號
(許醫師專訪)保護兒童脊椎關鍵問答- BabyHome 新知大耳朵 2010.10.1
保護兒童脊椎關鍵問答- BabyHome 新知大耳朵 2010.10.1
孩子駝背,用市面上的駝背矯正帶有效嗎?脊柱側彎,治得好嗎?脊椎不正,整脊有用嗎?該如何選擇整脊醫師?http://info.babyhome.com.tw/article/3606?page=
孩子經常駝背、姿勢歪七扭八,會不會是脊柱側彎呢?聽說脊椎是萬病之源,孩子如果不健康怎麼辦?《親子天下》整理了爸爸媽媽最擔心的兒童脊椎問題,讓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不再毫無頭緒而暗自憂心。
Q1我的孩子常常駝背,市面上販售的駝背矯正帶有用嗎?給小朋友使用有幫助嗎?
A: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除了駝背矯正帶,現在還有新的防駝背背心。前者利用特有的「8」字型固定方式,後者利用特殊織法讓後背變緊,可強迫人擴胸、挺肩,兩者確實都能矯正駝背姿勢。但因穿著不舒服,很少有小朋友願意整天穿著。
孩子的姿勢不良,通常都是平常養成的,例如喜歡彎腰駝背,趴著寫作業、趴著看書……等。簡文仁提醒,與其等孩子姿勢不良再用駝背矯正帶,不如養成孩子良好姿勢的習慣;例如讀書寫字要端坐在書桌前、看電視時坐正,站立、行走時抬頭挺胸等。防駝產品,都只有提醒作用,還是要自己維持良好姿勢才能得到改善。
Q2孩子駝背和背太重的書包有沒有關係?
A:背著太重的書包,對於骨骼還在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當然會有影響。簡文仁表示,過去很多人都把兒童脊柱側彎歸咎於小學生動輒五、六公斤以上的超重大書包,事實上脊柱側彎的發生原因不明,有一部分可能真的和背太重的書包有關,但實際上的影響有多大並無明確的研究或追蹤證明。
因此他建議在小學骨骼發育的階段,最好給兒童背雙肩後背的書包,而且重量最好不要超過體重的十分之一~八分之一,勿超過三公斤。嘉義長庚醫院復建科主任許宏志表示,書包超過三公斤就會對小一兒童肩膀及頸部產生牽拉影響。就算現在很多小孩換成小行李箱的拖拉式書包,對駝背和側彎的學童有幫助,但若拖的書包太重,還是可能造成兒童手臂或肩膀的骨骼及軟組織受傷。
Q3孩子的肩膀一高一低,是什麼原因?該怎麼矯正?
A: 簡文仁提醒,小孩的肩膀會一高一低,通常都是因為背太重的側背書包引起,例如習慣右肩背書包的人,右肩就會用力挺起。而且因為經常背重物,要把長時間背重 物的力量代償回來,右肩背菱形肌、斜方肌都會變得特別肥厚,這就是肌肉受力不均衡引起的肌肉不對稱,不僅肩背受影響,脊椎兩旁的肌肉發達程度也不一樣,對 整個脊椎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要矯正這種情形,簡文仁還是建議背雙肩後背的書包比較好,否則就要經常更換背書包的肩側,例如早上背右肩,下午就改背左肩,這樣兩邊的肩膀及手臂、後背的肌肉才能均衡發展。
Q4小朋友站立時身體常常歪一邊,這樣是脊柱側彎嗎?
A: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脊柱側彎不能光看外表。站立看起來身體歪歪的,肩膀不一樣高,除了可能有側彎問題外,姿勢不良、駝背常是主因。
他和簡文仁都建議,若懷疑孩子有脊柱側彎,可以讓小朋友抬頭挺胸站好,看能否讓脊椎恢復挺直,或讓小孩往前彎腰,看兩邊背部肌肉有無平均,或肩胛骨有無對稱?若都正常,就是姿勢問題。
許 宏志表示,兒童青少年約有一~二%有這些問題,脊柱側彎實際發生率在千分之三~五左右,女生是男生的五倍。脊柱側彎有八五%原因不明,五%是先天脊椎發育 不全等原因引起,五%可能為腦性麻痺、脊髓肌肉萎縮等因素,另外五%可能是腫瘤,或俗稱麻煩症候群的「馬凡氏症候群」引起。它會產生結締組織異常,全身關 節及軟組織都會過度伸展,若合併手長腳長,就要當心。
通 常家長都是在幫小孩洗澡,發現孩子肩膀肩胛骨後側突出,或單側肋骨突出、另一側凹陷;或孩子兩肩不等高,且兩側骨盆高度不平均而發現。許宏志說,要確診脊 柱側彎必須照X光。根據脊椎的曲線偵測側彎角度,側彎角度十度以內視為正常,但若仍在發育中,側彎角度超過五度,建議每三~六個月追蹤一次。脊柱側彎角度 在二○度以內,為輕度側彎,側彎角度在二五~四○度間,為中度側彎,大於四○度為重度側彎,需開刀治療。
Q5脊柱側彎可以根治嗎?
A: 其實每個人的脊椎都不一定是直的,所以不需要求完全筆直。簡文仁說,過去常有脊椎矯正業者買整版報紙廣告宣稱矯正效果。但實際上只是在患者照治療前X光 時,不提醒患者注意姿勢;等指點求治者一些運動及姿勢後,拍治療後X光時再提醒他們的姿勢,「治療前、治療後」的X光就有明顯改善。但通常這些患者屬「功 能性脊柱側彎」,也就是姿勢不良引起,因此只要讓患者站、坐、臥都注意姿勢,非脊椎結構問題,功能性側彎都能「根治」。
許宏志說,輕度側彎通常只建議患者進行復健運動矯正即可,而中度的脊柱側彎則可穿背架及配合復健運動。目前研發出矯正側彎的大阪醫科大學背架(OMC),有新一代夜間背架問世,矯正效果更好。但穿背架的重點也是預防側彎惡化,而非根治。若脊柱側彎角度一年大於五~十度,或脊柱側彎角度大於四○度(有些則建議三五度)就要開刀,利用金屬固定物矯正側彎,但也不算根治。脊柱側彎青春期時較易急速惡化,但通常成年後脊椎定型,就不易再惡化了。
Q6請問脊柱側彎可以預防嗎?
A:結構性的脊柱側彎因為原因不明,因此很難預防,但家長如果注意追蹤孩子的脊椎發育,在輕微時加以防範,大多能預防惡化。
簡 文仁認為,除了部分比較嚴重的患者外,多數的駝背和脊椎側彎的問題在於姿勢不良,因此只要在發育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姿勢,做各種運動讓身體全面發展,他認為 都能讓孩子的骨骼正常發育。為矯正兒童駝背及姿勢不正影響脊椎發展,他發明「三貼式」動作,利用孩子看卡通的時間,讓小孩站著背緊貼牆壁,做後腦勺、屁股 及腳跟三點緊貼牆壁的姿勢,至少維持二十分鐘,每天兩次,就能保持抬頭挺胸的挺拔姿勢。還有進階版「四貼式」,在三貼之外,再加上雙手合掌往上舉,從手掌貼牆,就是四貼式。或雙手往外平舉貼牆,兩個動作不僅能挺胸、擴胸,身體挺拔,還能消除姿勢不良、彎腰駝背引起的背痠痛。
脊 椎部分,簡文仁建議「想像要長高兩公分」,幻想有繩子把自己的頭頸往上拉,脊椎骨也是一節一節往上拉的感覺,不管是坐或站,就能明顯感到身體挺起。他表 示,當人體挺起時脊椎會一節一節拉鬆,相反若是彎腰駝背,脊椎會一節一節往下壓,若是老人家,還可能把脊椎骨壓扁產生壓迫性骨折,因此無論老少都可以常做 此動作。
Q7有人說脊椎不好是萬病之源,是真的嗎?孩子的脊椎如果長不好,會不會渾身都是病呢?
A:許宏志表示,除非側彎角度太大會引起胸腔壓迫,產生呼吸或循環系統問題,否則通常只會引起痠痛。簡文仁認為,會有此一說,乃因一派強調整脊治療者刻意把所有病都歸罪在脊椎的問題上。
簡 文仁表示,脊椎的問題可能引起很多不適,但主要是因為姿勢不良,肌肉和神經受牽引或壓迫引起的腰痠背痛。另一個是會影響體態也影響自信,缺乏自信的人看起 來沒有精神,有點不太健康的樣子。或許嚴重脊柱側彎會壓迫胸腔及腹腔,影響心肺或胃腸功能,但說是萬病之源,就太誇張了。
Q8脊椎不正,需要找整脊醫師嗎?該如何選擇?
A:許宏志表示,台灣並無整脊醫師這個名詞,正確應稱為手療師(Chiropractor)。美國有手療專門學校,訓練出來考到專業執照的專業人員為手療師,修到學位者稱為手療學博士(doctor of chiropractic),但並非醫師(medical doctor)。簡文仁說,台灣俗稱的「整脊醫師」有一派是赴美取得手療學博士者,還有一派是民俗療法師父自命為整脊師,均非整脊「醫師」。因此是否要整脊,是見人見智的選擇。
台 灣的規定是只有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可進行操作治療。整脊師若無台灣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執照而施行整脊治療,嚴格來說是違法的。不過,有些人覺得整脊後身體輕 鬆許多,如果把它當成是另類按摩,也未嘗不可。但建議至少要找有美國手療師執照,且手法較輕、不要太激烈強調「一次弄直脊椎」的整脊師。同時避免做危險的 頸椎矯正,因為國內外進行整脊發生意外的事件時有所聞,還是小心為上。
Q9為了孩子的脊椎發育,是睡彈簧床的軟床好呢?還是睡硬的床板好呢?
A: 床墊的軟硬常有人大做文章,大家都說「太軟或太硬都不好」,但太軟或太硬的標準怎麼辨視?許宏志建議,床墊硬度如果能像榻榻米加一床薄床墊就是最適合的硬 度,也可以用側躺仰躺等方式檢測有無壓力分布不均的現象。簡文仁進一步量化軟硬的標準,建議從側面看床墊的變形度,軟床墊的變形度最好下陷在一~三公分 內,也就是身體最突出的肩、臀在床墊下陷不要超過三公分。
硬床的標準則是變形量要大於○‧五公分,若睡木板床或大理石床,最好上面加個一公分以上的床墊。喜歡軟床或硬床,見人見智。但若是發育中的小孩,與其誤選太軟的床,簡文仁認為寧選擇硬床,因為兒童的軟組織比較厚、有彈性,即使床較硬也不易產生不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