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膝蓋總是痠痛?腰背也常莫名痠痛?
您可能不知道,從下半身到上半身的痠痛,
都可能是因為穿錯鞋引起,
選對鞋子不僅能避免痠痛、預防跌跤,還有益健康!
穿錯鞋痠痛發炎問題多
1.
鞋跟太高
高跟鞋因為可修飾身材比例而受到女性朋友的歡迎,但鞋跟太高會讓腰椎前傾角度加大,身體重心向前移,容易造成腰背肌肉、髂腰肌、髖膝踝部關節的韌帶承受過大的壓力、腰椎小面關節受到擠壓,而引起腰痛,以及髖、膝、踝關節的疼痛與退化。
同時因為全身重量幾乎都集中在大腳趾與第二腳趾根部,不僅腳趾及腳板會痠痛,還容易造成腳掌韌帶慢性拉傷、趾骨關節提早退化,高跟鞋也讓踝關節不穩定而急性扭傷。
2.
鞋頭太尖
腳趾外翻是女性常見的問題,輕者變形疼痛,重者甚至必須開刀治療,引起腳趾外翻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鞋頭太尖,使大腳趾長時間擠壓或跨到第二腳趾上,或因腳趾往中間擠壓,腳趾中趾往上蜷曲形成「鎚狀趾」,或小腳趾跨到第四趾的小腳趾內翻,腳趾變形壓力如果過大,就會引起附近的滑液囊因摩擦過度而發炎疼痛。而大家常聽說台語的「凍甲」,就是腳趾甲往旁邊的肉長,也常是因為鞋子太尖引起的。
3.
楦頭太窄
有些鞋款為了展現秀氣外觀,楦頭常做得窄窄的,腳掌寬的人如果硬穿,就容易因前腳掌受壓不均,腳趾及腳掌磨出硬皮、雞眼及硬繭,甚至可能引發腳趾間的摩頓氏神經瘤而引起麻痛。
4.
人字拖、拖鞋式涼鞋
近幾年流行的人字拖,及許多女性喜歡穿著沒有鞋帶的拖鞋式涼鞋,由於腳踝後面缺乏固定,使大腳趾和第二趾必須更用力夾住鞋子,腳底及趾間肌肉也要用力夾緊才能不讓鞋子滑掉,因此常造成趾縫磨破皮,以及腳底與趾間肌腱痠痛,造成足底腳趾屈曲肌腱傷害。
穿鞋傷腳 怎麼處理
1.
腳底長繭生厚皮
選鞋不當,腳底的傷害首當其衝,前掌、腳趾內外側長繭,或腳底生厚皮都是常見的問題,可先用溫水讓腳底皮膚變軟,再利用浮石或磨砂產品將厚繭及硬皮磨薄,之後使用含有水楊酸或尿素等可軟化角質並保濕的護足產品,保持腳底皮膚的柔軟。想避免腳底厚皮和繭復發,除了選擇合適的鞋子,也可選購蹠間墊和前掌防滑墊墊在容易長繭的部位減壓。
2.
疼痛惱人的雞眼
當腳底硬皮或繭沒有好好處置,腳底持續壓迫,就可能變成雞眼引發疼痛,處理雞眼可先用溫水軟化,把雞眼磨掉一層或用指甲刀、銼刀剪開,再使用藥局購買的「治疣液」等含有水楊酸等軟化角質的藥物,約1至2星期可改善。但不建議使用雞眼貼片,以免貼片滑動造成其他部位皮膚受傷。如果是病毒引發的疣,就不能剪開,最好到皮膚科做冷凍、電燒或藥物治療。
3.
新鞋磨腳長水泡
穿新鞋或爬山、健走時,容易在後腳跟磨出水泡,建議穿新鞋或健走、爬山等前,可用後踵薄貼預防後跟磨傷,處理小水泡不要弄破,直接用消毒貼布保護,避免磨破而感染,較大的水泡則要先消毒,用消毒過的針頭刺破水泡,再塗上消毒軟膏包紮,以避免感染。
4.
扭傷或肌肉拉傷
腳踝扭傷是穿高跟鞋最常見的傷害,扭傷或肌肉拉傷的時候,最好立刻休息,48小時內,每3到4小時要冰敷20分鐘,以預防受傷的組織繼續滲出組織液而腫脹發炎,用繃帶將腳踝固定,休息時腳抬高,48小時後則改用熱敷以利消腫。
您適合什麼鞋
台灣人適合楔形鞋與方頭鞋
外國女明星穿著細細窄窄的鞋子,看起來總是美得讓人也想買一雙,不過西方人的腳趾比較細長,腳板也比較窄,而台灣人的腳趾多半比較粗短,腳板比較寬,所以歐美流行的鞋款並不見得適合台灣人,如果硬買來穿,不是鞋子變形,就是腳磨出水泡、雞眼,因此建議選擇楦頭比較寬的方頭鞋或楔形鞋。
扁平足要選鞋底弧度高的鞋
很多人都不知道,台灣有7成左右的人屬於輕微扁平足,只有2成多的人足部結構正常。扁平足的腳板通常較寬,除了應選擇較寬板的鞋子外,最好選擇鞋底弧度,也就是「鞋柄」的部份,在腳弓的地方抬高,減少腳底壓力。
高筒鞋可避免扭傷
走路常扭到腳的人,很可能是腳的感覺神經或是平衡感回饋不佳,因此容易發生腳板翻轉。要避免這類情形,最好選擇能把整個踝部包住的高筒鞋、短靴或長靴,讓腳板與腳踝一起固定。
平底鞋不一定健康
高跟鞋穿久了容易引起膝蓋退化、腰背痠痛,那換平底鞋就好了嗎?其實平底鞋不見得比較健康,事實上這兩年流行超低平底鞋,鞋底非常薄,幾乎沒有避震作用,走久了就容易造成跟腱發炎、足底筋膜炎,甚至讓人腳底痛到不能走路,所以鞋跟至少要有半吋高,才有助吸震增加腳底與足跟的緩衝。
聰明穿高跟鞋
雖然從醫學角度提出穿高跟鞋引發健康問題的報導很多,但女性朋友還是無法抵抗高跟鞋迷人的魅力,高跟鞋真的不能穿嗎?許主任說,固然太高的高跟鞋易引起腰背痠痛及膝關節退化,不過適當的鞋跟高度,能讓重心稍微向前,將集中在腳後跟的壓力分散到前腳掌,減輕跟腱的壓力。而適當的高度對扁平足來說還能變成人工足弓,增加防震作用,還有研究認為,穿高跟鞋踮腳走路,能訓練骨盆肌,減少尿失禁,大腿四頭肌也會變得比較強壯。
不過高跟鞋理想的高度是3公分,最高也不要超過5公分,否則鞋跟每增高1公分,腰椎及腰背肌的收縮就會成倍數增加,而且腳踝和後跟最好有鞋帶固定,才能預防扭傷。
氣墊鞋非萬靈丹
氣墊鞋往往與「健康鞋」畫上等號,但氣墊鞋真有那麼神奇嗎?氣墊鞋可分散腳底衝擊力、強化足底彈性,具有支撐作用,確實可改善足底筋膜炎及跟腱炎的症狀,也能延緩足跟蜂巢狀脂肪層因過度壓力萎縮變形等退化,符合健康鞋的概念。
但氣墊鞋並非萬靈丹,若有扁平足及高弓足等足部構造不正常的現象,氣墊鞋也無法完全改善,還需要合適的腳弓墊等功能性輔助墊。選擇氣墊鞋時需要注意氣墊的硬度,氣墊太軟,支撐力容易不足,氣墊太硬則會缺乏彈性。
好鞋的基本條件
不管選擇穿何種鞋,要穿得健康,一定要有以下基本條件:
1.鞋底要有彈性:可減輕腳底的壓力。
2.鞋後跟要硬:穩定踝關節。
3.鞋中要有韌性:穩定腳底板不會外翻或內翻而拐腳。
4.鞋前要軟:腳趾和腳掌間有折線,便於完成行走時腳趾和腳掌的分解動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