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運動過後膝內痛不停 當心膝滑囊炎(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陣激烈的運動過後(例如打籃球或是爬山)或是上樓梯,負重之後,隔天早上起來竟發現膝蓋內側疼痛不已,甚至無法彎曲或活動? 如果有,那可能您就患了膝部滑囊炎。
在人體全身上下有超過150個滑囊,它們通常是小的,內含滑液的囊狀構造,分佈在骨頭和肌肉或肌腱之間,或身體表面經常會摩擦到的地方,或肌腱通過骨頭突起處例如肩膀,手肘,臀部和膝蓋等等,它們對於附近可能的碰撞和壓力提供了潤滑緩衝的功用。
而在膝蓋附近的滑囊主要分布在下列各處;膝蓋骨上,膝蓋骨肌腱下,膝蓋骨肌腱上,腘窩部分,以及脛骨和[月非]骨接近膝關節附近。另外有一組滑囊是和膝關節本身相連結。一般在關節受傷,或過度或不當使用後,在滑囊附近會有紅、腫、痛,以及關節活動度受限,和壓迫患處時會疼痛的症狀。而有些患者甚至會有關節活動時發生特殊聲音的情形。而這種疼痛往往在早上起床時最為明顯,經過活動或稍微舒動關節後就會緩解一點,但是在過了一天之後,如下班後或晚上休息前疼痛又會出現,而常常使得患者整天提心吊膽,並且不敢從事較激烈的活動。如此反反覆覆的發生又緩解的疼痛,往往也是病患忌諱就醫或者是求醫無門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就診時可能不太疼痛,但是卻會在某些時刻又莫名其妙的疼痛起來。
造成滑囊發炎的情形有很多種通常以外傷引起的最為常見,通常像是突然性的增加活動量(例如在平常坐整天辦公室的上班族週末去爬山或長跑打籃球等等)或是,另外像感染(如感冒或發燒後),痛風(尿酸的堆積),或是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有時也會引起滑囊發炎。
其實在復健科門診中,一般復健科醫師都會先為病患找出正確的病因,其中包括詳細的理學檢查評估發炎附近相關組織的穩定度,以及配合x光檢查,和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找出正確的病灶所在,因為滑囊炎本身的正確位置固然重要,但是找出發炎背後骨骼肌肉組織的不穩定度並且加以矯正,才是永遠解除滑囊炎的根本之道。一般醫師會建議病患服用適當的消炎劑,並且接受醫師指導進行正確的姿勢和運動矯正治療,加上使用適當的輔具及護木,而較嚴重的病患則建議加上超音波導引下抽吸出發炎液體,和局部消炎藥物的注射。另外復健科醫師也會開立物理治療例如短波,干擾波以及低能量雷射等以幫助病患恢復。
總之,滑囊炎並不可怕,只要找出正確的致病原因並加以矯正,加上正確的治療,就可以揮別這個惱人的疾病了。


膝蓋久痛醫不好 當心皺襞症侯群

您有否過這樣的經驗:就是膝蓋後外側反反覆覆的疼痛腫脹,以及膝蓋活動時有喀啦的聲音,吃藥做治療甚至打針都不見好轉? 那有可能就是皺襞症侯群(plica syndrome)

醫學上的皺襞症侯群,是指在膝蓋附近,發育後如帶狀的滑囊皺襞(plica, 殘存的滑囊組織),因過度使用或者受傷而產生的非細菌性發炎,而引起類似膝關節退化症或軟骨受傷的疾患。所謂的滑囊皺襞,是指胎兒發育早期所殘留下來的多餘滑囊,正常情況下,在發育後期會逐漸合併成為一個大的滑囊腔。若是合併過程不完全,則會在膝蓋附近部位變成一群折疊如帶狀的滑液組織。一般受傷,慢性過度使用,或者其他附近部位的感染後也會引起皺襞症侯群 。

臨床上可見到這樣的病患:抱怨有膝蓋後外側的腫漲疼痛無力感,有時還會有膝蓋局部的紅腫熱痛現象,彎曲伸直活動時會有喀嚓聲,以及似乎卡住有如生鏽一般的無法順利活動的感覺,而這個症狀往往是兩邊膝蓋同時發生,特別是上下坡或上下樓梯等重複曲屈伸直膝關節的動作之後會加劇腫痛的症狀,反反覆覆的好了又痛,痛了又好,一年快有半年不舒服,可是卻在看醫師時卻未必會有同樣的症狀表現,以致於常常被誤以為是膝關節的退化症、軟骨退化、甚至痛風等其他不相關的疾病,久經治療卻不見好轉,搞的病患苦不堪言。有趣的是,雖然皺襞症侯群是從兒童時期就有的疾患,然而由於兒童本身組織受損修復能力較佳,所以不常有症狀產生,而是到了成年期或中老年才逐漸出現症狀。

其實此症的診斷,有賴於復健科醫師詳細的理學檢查及病史詢問,對於懷疑的病患,則需安排膝蓋部分的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找出滑囊皺襞分佈的位置以及發炎的嚴重程度,有的人需接受血液檢查以及關節液的生化分析與培養,以排除萊特氏症(膝部無菌性滑囊炎)的可能。同時醫師也會建議病患採取適當的膝部壓力轉移以及保護措施,使用特殊的護具,加上膝部周圍的肌肉強化運動、另外配合適當的抗發炎藥物治療。復健科的物理治療中,低能量雷射、超音波以及經皮電刺激等也都有不錯的療效。對於症狀較嚴重、或病史較久的情況,則會建議膝部接受低劑量的類固醇注射或使用增生療法以加速發炎的改善。另外也可使用關節內視鏡找出多餘的滑囊皺襞,進行多餘滑囊修除的手術。

(本文投稿於2004.11.25中國時報健康版,更多詳細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頸部酸漲麻痛無力 治療越做越痛 當心巴劉氏症侯群(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遭遇過如此的情況,頭頸部酸漲疼痛又無力,甚至會有頭暈噁心的現象?或者是頸部受傷後有上述症狀,去做推拿按摩或牽引治療反而更加的疼痛?如果是,那您可能有巴劉氏症侯群 (Barre-Lieou syndrome)

巴劉氏症侯群,在復健醫學上稱為後頸部交感神經症侯群,臨床的症狀包括頭顏面或後頸、耳朵部位的麻漲疼痛、頭暈、耳鳴、聲音沙啞或無法大聲說話、由於頸部疼痛而引起的極度疲勞、肌肉無力、鼻塞充血感、眼睛深部或眼球後面的疼痛、另外也包括了頸部以外的症狀,例如前上臂的麻漲刺痛感、牙齦疼痛、視力模糊、臉頰的麻漲刺痛感,甚至有人會有噁心嘔吐、以及半邊臉的脹紅或發青等現象。這些都是屬於後頸部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的現象。而它的成因就是頸部的不穩定或者半脫位(例如頸部過度負重、初期的頸椎退化症、以及頸部撞擊時的揮鞭症等等),引起頸部脊椎結構上不對或者是脊側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壓迫到相鄰的軟組織以及神經組織,進而誘發位於頸部交感神經細胞的電氣生理活動增加,而引起過度敏感的現象所致。而不正確的治療,例如局部的推拿按摩、錯誤的頸部肌肉伸展牽拉,或者是盲目的整脊或頸椎牽引等治療,由於更加拉扯刺激到局部的交感神經,往往使得症狀更加嚴重,所以此症的病患常會有『脖子痛,但做治療卻越做越痛』的抱怨,常被誤以為是裝病,甚至有精神疾患,而白白長期接受不必要錯誤的治療而不自知。

巴劉氏症侯群臨床上的診斷,有賴於復健科醫師的臨床理學檢查與判斷,以及頸部的電氣生理檢查看是否有神經壓迫症,並且要找出壓迫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以決定治療的方法。

一般復健科醫師會建議病患使用正確的頸圈,以及注意正常的姿勢,加上一些交感神經控制劑或血管收縮劑來減緩不適感,而近來新興的增生療法(prolotherapy)由於可隔離開交感神經被壓迫的部位,對於治療此症有相當好的效果。另外復健科醫師也會開立一些特殊部位的物理治療,例如遠紅外線、低能量雷射等都有不錯的療效。


所以下次頸部要是酸漲麻痛無力,記得先找正確的專科醫師診治,可別越做越痛白白受罪喔。
(原文發表於2004.3.29聯合報健康版,更多細節請見『疼痛完治』,遠流出版社。)

長期扭傷不易好 試試軟組織增生療法(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曾經有過扭傷很久不容易好,經過推拿按摩治療後更痛?甚至就醫後被診斷為肌腱韌帶裂傷,吃藥打針都不見好轉?那也許應該試試軟組織增生療法。

在復健科門診最常見到的就是肩關節與踝關節的扭拉傷,在推拿按摩後更加疼痛,而吃止痛藥和局部施打類固醇以後也不見好轉。而病患也常因為活動到某個特定姿勢就會冷不防的痛起來,導致不能從事任何激烈一點的活動。這表示軟組織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傷害以及鬆弛度才會如此。所以需要的並不是局部的消炎止痛治療而已。
復健醫學裡所稱呼的軟組織,一般是指肌腱與韌帶。人體的韌帶主要是用來連結關節中的骨頭的結締組織,在受傷之後往往不容易痊癒,這是因為韌帶的血液供應並不多,加上韌帶中分佈許多神經接受器,在受傷後,常因為疼痛而限制了該部位的活動而使得局部循環更不好。而肌腱則是連結肌肉和骨頭之間的結締組織,受傷後的反應也常和韌帶類似。所以在軟組織的復健治療當中,局部的止痛只是治標,而設法促進軟組織恢復才是重點。
所謂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注射特殊的增生劑(例如酚、酒精、玻尿酸或特殊濃度的右旋葡萄糖溶液等)到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地方,刺激局部纖維母細胞的活化和複製,並且促進合成人體天然膠原蛋白,造成附近的結締組織更緊密結實,達到緊化及強化鬆弛或張力變弱的肌腱、韌帶以及關節囊的效果。


最近醫學研究顯示,增生療法對於膝部前十字韌帶損傷的患者,可以改善其鬆弛度、緩解腫脹與疼痛,及膝關節活動度。對於改善手部關節炎的疼痛以及活動度也有報導證明有效。也有報導用來治療慢性疼痛、下背痛、肌筋膜疼痛症侯群、纖維肌疼痛症、以及足部疼痛等。治療因疾病嚴重程度以及病患個體差異而定,一般來說一個療程約要6-10次。治療之前,復健專科醫師會先使用軟組織超音波評估受傷部位的嚴重程度,以及利用它作為評估療效及恢復程度的工具。另外復健科醫師也會針對病患的情形開立物理治療,例如低能量雷射,遠紅外線以及超音波等等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所以下次扭傷疼痛久久不好,可別一味的吃止痛藥,說不定你受傷的軟組織正在向你抗議勒!

(原文刊登於2004.4.4聯合報健康版,詳細全文請參考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許醫師八月份演講行程:8/22(六)16:00-18:00
高雄夢時代8F演藝廳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年輕女性愛穿高跟鞋 腳跟麻又痛 當心踝管症侯群(許宏志醫師著)

給時下愛穿細跟高跟鞋的年輕女性們,您是否曾經感覺足下有疾”?就是走久了或是站久了,覺得足跟部有越來越重的腫脹刺痛麻木灼熱感?而坐下休息抬高腳以後卻又好了?如果是,那您可能得了踝管症侯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

所謂踝管症候群,相當類似於眾所周知的發生在腕部的腕隧道症侯群,是指脛後神經(posterior tibialis nerve)或其分支的壓迫症。臨床上常常見到的症狀有足跟部的麻木感和灼燙感,和局部的刺痛感,在活動走路久後症狀變重,而休息後又變輕。導致踝管症侯群的原因很多,過度使用或不當的使用是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近日年輕女性間相當流行的窄細跟高跟鞋,常會因為加重了足跟部局部的壓力而產生相似的症狀。其他原因包括了跟骨骨折,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足底腱鞘瘤,足跟部的過度內翻等等。而糖尿病病患或是洗腎的病患,也常會有類似的症狀產生。值得注意的是,此症往往被誤認為足底筋膜炎來治療,相反的療程往往使得症狀更為加重。因此臨床上,復健科醫師會針對病患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理學檢查,加上使用軟組織超音波以排除掉前述疾病的可能性,另外會安排肌電神經檢查(electrodiagnosis)來找出神經壓迫的病灶點。

至於本症的治療方面,首先復健科醫師會建議病患正確的鞋具知識,例如常行走站立者要穿著寬後跟有氣墊的鞋子,避免常穿高跟硬跟鞋,並且會開立適當的足部護墊,以矯正足跟內翻的情形,並配合一些非類固醇類消炎劑 (NSAID)的服用,特別是Aspirin對於緩解麻木疼痛感很有效,以及合併神經保護劑及循環促進劑等改善其他的相關症狀,在復健科的物理治療方面,強調的是姿態訓練,壓力分散訓練以及伸展運動,而輕度式經皮電刺激(TENS)和短波治療及低能量雷射或脈衝式超音波對緩解症狀也很有效。 此外,若是有腫瘤或足底腱鞘瘤的病人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總之,踝管症侯群是一種惱人但是不麻煩的小病,只要找對醫師進行正確的處理,一般都有相當不錯的改善。

(原文見於2002.10.15中時健康版,詳細內容請參考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淺談足跟疼痛症候群 (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早上起來下床時第一步踏下便覺得腳跟處疼痛難忍,在稍微活動後即改善,但在站久走久後腳跟又會覺得痛,如果您出現這樣的症狀,可能就是所謂的『足跟疼痛症候群』(Heel pain syndrome)

    所謂『足跟疼痛症候群』是指足跟在承重時,引起疼痛或酸麻的感覺。發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跟骨骨刺以及跟骨旁滑囊炎等等。

足跟是人體負重的最主要部分,其皮下脂肪層緻密而發達,稱為脂肪墊。在脂肪墊和跟骨間有足底筋膜(又稱跖筋膜)和滑液囊的存在,而脂肪墊、足底筋膜、滑液囊等結構,便是足部負重時負責吸收衝擊力的最主要的緩衝工具,可避免跟骨受到直接的衝擊。

    而在過度使用(如長期站立、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或不適當使用(如經常赤足負重、受傷等)的情形下,或是老年人因退化等常會導致脂肪墊的萎縮,形成緩衝效果減少,引起跟骨的磨擦,結果將會造成足底筋膜、滑液囊等軟組織的發炎反應。若持續的發炎反應未經適當的治療,久了就會出現退化性變化,如跟骨骨刺等。

   『足跟疼痛症候群』常見於女性、肥胖者以及老年人。而過度負重或長時間行走者(如選舉時拜票拉票的樁腳、登山者、護士、服務業者)也是此症好發的高危險群。一般的症狀為早上起床時,足跟內側處最為腫脹疼痛,在剛下床行走時最不舒服,而在適度的活動或行走後,症狀便會改善,但在站久走久或行動著力過久後,又再出現疼痛的症狀。

    在臨床診斷方面,除了詳細的身體檢查及病史詢問,另外可以使用復健科常用的軟組織超音波加以診斷,而X光檢查有時可以找出跟骨病變,但目前仍以超音波為主要確定診斷工具。


    至於治療方面,可以在局部注射微量類固醇,可迅速緩解發炎情形,此外,復健科常用的低能量雷射、超音波等,都可以治療此症,如果再加上適當的足部肌肉伸展運動以及足底矽膠護墊,一般均可以治愈並減少『足跟疼痛症候群』復發的機會。

(原文見於2001.11.24自由時報健康版,詳細內容請參考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以臂當枕 小心『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 (許宏志醫師著)

夜晚的歡樂總是被成雙入對的情侶及恩愛的夫妻們佔有,不過,情侶或夫妻們在共度一個甜蜜、浪漫的夜晚時,請小心在忘我激情時可以狂野地以身相許,但切記不要以臂當枕,免得『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Saturday night Palsy Syndrome)悄悄地盯上您﹗

    『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的響亮名號,係源於美國青年男女,較習於在週末夜晚狂歡、飲酒作樂,互訴情衷,加上性觀念開放以及男士貼心枕邊人的溫柔舉動,往往以臂當枕,讓情人一夜好眠,沒想到日上三竿後,出現手臂痠麻、疼痛、無力等尺神經壓迫症候群,嚴重者甚至抬不起來,由於人數頗眾,醫學上才將此病症以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名之。

由於它出現的症狀不是很明顯的嚴重,所以,如果您在歡愉之後,隔天早晨醒來,發現手臂痠麻、無力,甚至抬不起來,您可要好好回想一下,是否昨日熱情的夜晚,您為了體恤枕邊情人、老婆,貼心地奉獻自己的手臂,讓其當枕頭,一夜好眠,卻不知已罹患了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症候群的病症。

    誠如上述,有時患者手臂抬不起來的程度太過嚴重,常會使患者誤認為中風或是骨折,導致醫師未能對症下藥,比較容易引起患者的抱怨。
    在對『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的臨床診斷上,通常復建科醫師會做詳細的病史詢問,並搭配神經學檢查及肌電圖檢查,以確認其確實罹患此症,幸而一般病程皆為良性,在治療一至二週後即可完全痊癒,如果配合適當的護具與物理治療,如復健科常用的低能量雷射或經皮電刺激等療法,可加速減緩患者疼痛不適的感覺。

    而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讓自己的手臂作九十度的伸直動作,或者是長時間壓迫到上臂肱骨以及壓迫或碰撞外上臂中間處,才能有效避免並遠離『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的侵襲。


    其實,表現愛意的方式有很多種,雖然以臂當枕的方式很貼心,男女雙方仍要愛惜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為了展現愛意,卻在激情過後,發現罹患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那可就樂極生悲了﹗

(原文刊登於2001.9.29自由時報健康版-詳細全文請參考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2015 六月份許醫師北部演講時間(新增嘉義縣場次)

2015.6.9(下午2-4點 桃園市南方莊園2F尼斯廳
(桃園市中壢區樹籽路8號,請向Lexus 營業所報名)

2015.6.13()下午2-5點 新北市圖書館蘆洲集賢分館藝文中心
(新北市圖書館蘆洲集賢路2457F, 02-82821951

2015.6.24() 上午10:30-12:30 嘉義縣議會演講廳

 (嘉義縣朴子市祥和一路西段一號 電話: 05-3620076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膝部鵝足滑囊炎的治療性復健運動 (許宏志醫師著)

1.患者可在膝蓋沒有負重的情形(如仰躺臥方式)之下,先做雙膝彎曲成45度,再做兩側大腿以膝蓋使力,互相向內壓擠的動作。若雙膝碰觸會疼痛者可使用枕頭或排球等柔軟墊物置於大腿或膝蓋中間再進行壓擠動作。每次壓擠動作持續5秒鐘後放鬆,每回運動進行此類擠壓運動510次,一天3回。

2.第一階段運動完後,可緩慢彎曲右膝,將右側踝關節後側逐漸交叉放置於左側膝蓋上。然後進行以右膝向左臀部做用力彎曲的動作,同時右踝需靠在左膝蓋前方。每次彎曲動作持續5秒鐘後放鬆,每回運動可進行510次,右膝作完同樣的動作左膝也要作一回,一天3回。或者可以使用第一點中描述的球放於膝蓋後側,然後做用膝蓋夾球的動作以訓練大腿下方的內收肌。每回可進行510次,一天3
回。

(原文見於2011.4長庚醫訊,相關延伸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膝下內側痛難行 當心鵝足滑囊炎(之一) (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陣長跑或蹲久之後,膝蓋的下內側有疼痛的感覺,而且在上樓梯或跨大步走路之後更為疼痛?如果有,那可能得了鵝足滑囊炎。

人體中共有150個以上的「生理性滑囊」,通常是由可分泌滑液的滑液膜所形成的囊狀構造,外側常包圍著網狀血管群,主要分布在骨頭和肌肉或肌腱之間、身體表面經常會摩擦到的地方、及肌腱通過骨頭突起處,例如肩膀、手肘、臀部和膝蓋等等,它們對附近經常滑動的肌肉和肌腱,在活動時可能發生的碰撞和壓力提供了潤滑緩衝的功用。另外還有些滑囊被稱做「反應性滑囊」,與正常分布的生理性滑囊不同處在於,它們的分布沒有固定的位置,只有在過度摩擦使用、受外力撞擊或感染發炎時才會逐漸成形變大。而拉丁文原意的鵝足滑囊,是指位於膝蓋下方內側的一個淺層滑囊,它位於膝關節脛骨突起的內側,在大腿半腱肌、縫匠肌、以及股薄肌合併的肌腱之下(如圖)。而此三條大腿內側肌肉所掌管的動作,就是大腿的內收與向內旋轉等動作。

由於此三條大腿內側肌肉共同終止於上脛骨突起的內側,因此鵝足滑囊炎經常發現於病人膝蓋部位的不當使用或過度的大腿內收動作,例如蛙式游泳、反覆的扭腰運動(如扭扭舞)或姿勢不當的足球、籃球或羽球,出現不適當的膝蓋扭曲動作之後引起。另外直接摩擦碰撞到膝蓋下內側,如長時間的蹲跪動作,或因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導致的膝關節內翻,及大腿腿型粗厚的患者也容易引起鵝足滑囊炎。根據醫學研究統計,約有75%退化性膝關炎的患者會有鵝足滑囊炎的症狀。另外也有報告指出,扁平足或腳趾外翻的患者也容易得到鵝足滑囊炎。臨床上可看到膝蓋下內側靠近脛骨突起部位有紅腫現象,在按壓碰觸下會有局部的疼痛不適感。此類疼痛不適感經常於上樓梯時變的更劇烈,特別在膝蓋彎曲伸直時最為明顯,在短暫休息後會改善。這類「使力後疼痛」和膝關節退化症患者,在從事下樓梯等增加膝關節負重的動作才會引發的膝內側疼痛「負重後疼痛」,是不同的,膝關節退化症患者疼痛的位置也稍較鵝足滑囊為高。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疾病如大腿內收肌肉群的肌筋膜疼痛症侯群、膕窩囊腫、髖關節病變、股神經叢病變、腰椎神經根病變、或者股神經、閉孔神經、坐骨神經病變,或者膝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損傷,或者半月狀軟骨受傷,有時也會以膝蓋下內側的疼痛表現,臨床上也常因病患沒有明顯提到膝蓋疼痛的位置與型態,以及有無其他部位的疼痛,加上診斷者未多詢問病史及進行步態分析檢查而遺漏,導致錯誤的診斷與重複無效的治療。

如果突然發生內側膝蓋疼痛,建議先停止當下的活動,並且冰敷(每次約20分鐘,一天34次,直到疼痛緩解),若無明顯改善則需就醫。為避免將來復發,可在運動前先進行大腿內側穩定肌肉群的牽拉暖身運動,加上運動當中需配戴適當的膝部護具,做完運動後進行15分鐘的和緩運動。臨床診斷上復健科專科醫師先會做詳細的病史詢問、步態分析及身體理學檢查,並配合軟組織超音波的檢查找出確切病灶所在。對於懷疑有滑囊鈣化或合併有其他膝蓋骨關節退化疾病者,則會安排膝部的X光檢查。若是由肌肉神經性原因,如腰椎神經根壓迫症或肌筋膜疼痛症侯群,則會使用肌電圖等電學檢查來加以確定。

在復健科的物理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干擾波、短波、銀錐電刺激、低能量雷射治療或者是震波治療等,都有不錯的療效。另外復健醫師也會建議病患服用適當的消炎劑及肌肉舒緩劑,並且接受復健醫師指導正確的膝蓋姿勢(如彎膝時勿同時轉動膝蓋,以及減少爬樓梯、爬山等彎曲膝蓋的運動、以避免刺激鵝足滑囊等)、大腿內側三條主要內收與彎曲膝蓋肌肉群的矯正與強化運動以及適當的輔具使用,並找出發炎背後相關骨骼肌肉組織的不穩定度,利用復健科的治療性運動,或儀器訓練治療加以矯正。對於症狀較嚴重或久治不癒的的病人,則會使用低劑量的類固醇局部注射以治療發炎情形。另外要提醒的是,由於發炎的鵝足滑囊對於局部的壓擠較為敏感,因此一般的局部推拿、按摩或者針刺放血等治療方式並不適用於此,不當治療後有時會加重症狀甚至導致局部細菌感染。而在急性發炎期間,也不建議使用護膝或彈性繃帶等方式過度包覆緊束此部位以免導致反覆發炎。

(原文見於2011.4長庚醫訊,相關延伸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認識纖維肌痛症 (許宏志醫師著)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反覆發作、遊走全身造成肌肉、肌腱或韌帶疼痛和壓痛的疾病。經常會合併有疲倦、睡眠障礙及記憶變差等問題。約佔所有人口的2%-4%,較常見於生育期的女性朋友。

  此症致病原因不明,除可能有基因、家族遺傳等影響外,生理上、心理上或環境中的刺激也都可能誘發。此類患者常因為對疼痛特別敏感,而有觸摸痛(allodynia,以正常不應引發疼痛的刺激碰觸下即產生疼痛)的現象。

  此症主要症狀包括廣泛性的肌肉疼痛、壓痛及疲倦。可能有深層的痠痛、僵硬、燒灼感、抽痛等,或麻麻、刺痛或有東西爬動的感覺。此類患者常會併發某些特定病症,例如頭痛、大腸激躁症、認知及記憶障礙、顳顎關節疾病、骨盆疼痛、腿部不寧症候群、對噪音或溫度敏感、焦慮症或憂鬱症等。


  此症的診斷主要根據病患臨床的病徵、理學檢查與病史詢問。治療包括了藥物、非藥物治療和生活調整。主要有低劑量抗鬱劑。非類固醇型消炎止痛藥可改善部份疼痛症狀。復健科的各類按摩或鬆動術有助緩解肌肉緊繃進而改善症狀。另外也要接受專業醫師建議做生活與姿態上的調整,如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練習自我放鬆等。

(原文見於2012年長庚醫訊,相關延伸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

2015 六月份許醫師北部演講時間

2015.6.9(二)下午2-4點 桃園市南方莊園2F尼斯廳
(桃園市中壢區樹籽路8號,請向Lexus 營業所報名)

2015.6.13(六)下午2-5點 新北市圖書館蘆洲集賢分館藝文中心
(新北市圖書館蘆洲集賢路2457F, 02-82821951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頸椎揮鞭症 (許宏志醫師著)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馬路上騎乘摩托車或開車時,不小心被後方來車追撞,造成頸部拉扯,回家後發現頸部酸、麻且施壓時會有痛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您可能已經罹患了『頸部揮鞭症』(whiplash syndrome) 

所謂的頸部揮鞭症,醫學上定義是由於頭部有突然的加速或減速,造成頸部如鞭子般揮動的情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在騎乘摩托車或開車時,被後方來車追撞,頸部受到來自多方向合成的拉扯力,因此常形成頸部較深層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及神經血管等,受到撞擊拉扯產生發炎。

一般來說,頸部揮鞭症常出現頸部酸、麻以及有壓痛點,通常在受傷後一至二天發生,不過在一般的例行性頸部X光片檢查中,卻找不到確切病灶,這也是許多病患明明有症狀卻一直被延誤診斷的原因。

上述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有的病人往往不能清楚記得受傷當時的情形,加上X光片的檢查未能找出病因,所以有些病人甚至被醫師診斷成憂鬱症,失之千里,差之毫釐,常令醫病雙方徒呼負負。

其實,診斷頸部鞭抽症的關鍵,在於專科醫師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相關神經學檢查,並配合軟組織超音波的檢查,對於找出患者肌肉撕裂傷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病史的詢問必須注意受傷的機制,例如有無使用安全帶、有無使用頭部護枕、安全氣囊、有無直接在車輛內撞擊、有無割傷或瘀青、以及急救的措施有無不當等等。

臨床上醫師評估頸部揮鞭症是根據病人臨床的症狀,並運用以下的評估系統來對患者予以分級﹕
0  0  頸部無症狀
  頸部疼痛、僵硬、有壓痛、沒有理學檢查上的症狀
  頸部有肌肉骨骼症狀(表示有活動度受限及明顯痛點)
  頸部有神經學症狀(表示有深肌腱反射降低、無力及感覺缺損)
  頸部有骨折或脫位現象

在治療方面,如果病人有疼痛不適感,一般會先建議使用軟硬式頸圈和適當的寢具、枕頭,以提醒患者作出正確的姿勢,以改善疼痛。

此外,也可使用口服消炎劑及肌肉鬆弛劑等來改善患者症狀,如果檢查中發現韌帶或肌腱出現拉扯、發炎的情形,則可施以局部類固醇的注射,而復健科中常用的低能量雷射或經皮電刺激等療法,對加速患者軟組織的復原以及減輕疼痛不適感,也有極大的助益。

通常而言,患者在疼痛期間,醫師均不建議再從事會使頸部突然轉動的活動,例如過度的負重、打羽毛球、蝶式游泳等,以免造成患者二度傷害,拉長患者復原的時間。

在日常飲食方面,須特別注意辣、醃製類(如醬瓜、醬菜等)、香煙、含咖啡因的食物與飲料(如茶、咖啡等及酒精類等均不適合食用,而如白蘿蔔、橘子等含乙醯膽鹼素(Acetylcholine; 中醫謂之性涼)的水果,也不建議攝食太多。
總之,頸部揮鞭症的治療,只有靠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並配合適當的藥物及物理治療,才能有效、快速地達到療效。
    (原文見於2001.9.12中國時報健康版,相關延伸內容請見遠流出版社之疼痛完治。)